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烏梅的傳說故事

  青果熏製得烏梅,浙江長興獨占魁。

  望梅止渴事非一,魯肅血痢應之吹。

  外感實邪需忌用,斂肺澀腸且安蛔。

目錄

形態採制

烏梅是薔薇科落葉喬木梅樹的未成熟的果子,通過煙火熏制而成,色黑褐,故又叫熏梅、梅實。

傳說故事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述:曹軍行至途中,炎熱似火,人人口渴,找不到水源。曹操生一計,大聲叫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很多,甜酸可口,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口水流出。大家加快了步伐,不久大軍遇到了水源。

唐代羅隱有詩云:

  天賜胭脂一抹腮,盤中磊落笛中衰。

  雖然未得和羹便,曾與將軍止渴來。

《峨眉山志》記:「山上梅子坡,白雲禪師道行偶渴無水,望坡前有梅樹,擬似累累梅實,可以回津,至其地無一梅樹,而渴已止矣。」梅子甜酸可刺激液腺,提起梅子形成大腦的條件反射,口中生津,渴逐而止之。 清代陳士鐸《本草新編》中有:「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醫說》記載,曾魯公患下痢便血百餘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入臘茶,並加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也曾患下痢便血,陳應之還是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各等份為末,用茶水調服,也得效。「蓋血得酸收斂,得塞則止,得苦則澀故也。」[1]


清順治年間,四川綏定府一位姓肖的舉人,在趕考回來的途中,經過一座山,口渴難耐,抬頭看見樹上結着許多果子,像李子又像杏子,以前並沒見過。他試着摘下一顆放到嘴裡嘗了嘗,一下子酸得口水直流,竟然不渴了。肖舉人恍然大悟:這莫不就是書上說的梅子吧,這可是一種寶貴的藥材呢。當下心頭大喜,挖了三棵小苗帶回老家達縣百節鎮肖家山種下,交待家人精心管理。

三棵苗子都長得極好,冬月里第一棵樹開了花,粉白色的,小巧精緻,像滿樹的星星。一個月後,花兒謝了,第二棵樹開始開花,也開了一個月,接着是第三棵樹開花。在寒冷的冬季,四野凋敝,肖家山連續三個月都開着粉白色的小花,香氣怡人,引來附近村民爭相觀看。第三年,梅樹開始掛果,三棵樹的果實在六月里同時成熟,烏紅烏紅的,扁圓,像紡錘,人們根據那果子的顏色把它們叫做烏梅。

三個月開花一個月收,花期的階梯性,成熟時間的統一性又給烏梅罩上了一層神秘色彩,肖舉人因此為女兒們取名冬梅、臘梅、春梅。十六年後,三個女兒同時在六月出嫁,婆家都是當地的富戶或讀書人。從此,肖家山人認為烏梅樹是吉祥樹,廣泛種植,禁止砍伐。

人們將成熟的烏梅摘下來,洗淨泡酒,烤乾製藥。烏梅酒口感香甜,適宜女子飲用,能補虛駐顏。烏梅干主收斂,治久咳、痢瀉、便血、蛔厥腹痛、關節炎等,功效奇多,用途廣泛。

幾百年的種植,使得肖家山花開四野、梅香襲人,肖家山人種烏梅賣烏梅喝烏梅酒,富足安寧,長壽者多。[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