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終歌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終歌
圖片來自搜狐網

臨終歌是一首古體詩。此詩是詩人在疾亟之後精力不支情況下的最後作品,當是絕筆,也可看作是其自撰的墓志銘。詩人以大鵬自比,浩嘆一生壯志未酬的悲愴,流露出對人生的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全詩塑造了大鵬展翅奮飛而半空摧折,餘風激盪而扶桑掛袂的藝術形象,其格調激昂,想象豐富,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原文

李白〔唐代〕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左袂。(左袂 一作: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譯文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

所余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遊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

後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打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於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遊》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他要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後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並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着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也是以大鵬自比的。大鵬在李白的眼裡是一個帶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像一隻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隻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詩歌的頭兩句是說:大鵬展翅遠舉啊,振動了四面八方;飛到半空啊,翅膀摧折,無力翱翔。兩句詩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鵬飛兮振八裔」,可能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一類事情在裡面。「中天摧兮」則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于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有點像項羽《垓下歌》開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那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實震撼人心。

  「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盪千秋萬世。這實質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邊。「掛石袂」的「石」當是「左」字之誤。嚴忌《哀時命》中有「左袪(袖)掛於扶桑」的話,李白此句在造語上可能受了嚴忌的啟發。不過,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讓衣袖給樹高千丈的扶桑掛住。而大鵬又只應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識中,大鵬和自己有時原是不分的,正因為如此,才有這樣的奇句。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後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後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後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詩發之於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於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着於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詩說明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當年。這首詩題中的「路」字,可能有誤。根據詩的內容,聯繫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中說:「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則「臨路歌」的「路」字當與「終」字因形近而致誤,「臨路歌」即「臨終歌」。

簡析

  《臨路歌》是一首古體詩。此詩是詩人在疾亟之後精力不支情況下的最後作品,當是絕筆,也可看作是其自撰的墓志銘。詩人以大鵬自比,浩嘆一生壯志未酬的悲愴,流露出對人生的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全詩塑造了大鵬展翅奮飛而半空摧折,餘風激盪而扶桑掛袂的藝術形象,其格調激昂,想象豐富,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