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半殖民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特殊的社會形態,是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會國家機關及主權所有,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與壓迫的社會[1] 。 該社會形態隨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力度的加強,一部分完全喪失國家主權,成為徹底的殖民地國家,另一部分取得獨立[2]

快速導航   : 詞條圖冊關係表

中文名稱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開始時間 : 1840鴉片戰爭

產 生 : 舊中國

結束時間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目 錄 : 1概念簡介: 2概念理解: 3形成原因: 該國因素: 外部因素: 4社會特點: 5主要矛盾

6形成過程 : 開始陷入: 進步加深: 不敗而敗: 大大加快: 徹底淪陷: 社會深化: 徹底結束: 7重要影響

概念簡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是相對於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於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帝國主義入侵封建國家後,封建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因素得到一定發展;國家形式上保持獨立和主權,而實際上政治、經濟都被帝國主義所控制的社會形態。

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社會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社會經濟看,封建的自然經濟由於資本入侵而開始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仍然是廣大農村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制度;城市資本主義開始發展,占優勢的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受着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同時又與它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力量比較軟弱。從政治上看,國家形式上仍保持獨立和主權,但領土已不完整,外國可以設租界,成為國中國,國家的政治、經濟大權都受帝國主義的控制,成為半殖民地國家。半殖民地國家或者受一個帝國主義控制,或者受幾個帝國主義控制,在國內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官僚買辦集團。中國是受着幾個帝國主義侵略和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概念理解

時局圖 從概念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包含兩個方面: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含義是不完全的殖民地社會和不完全的封建社會。

首先,明確半殖民地的含義是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外國資本主義的控制和壓迫,喪失部分主權。在政治上表現為主權不能完全獨立,部分地喪失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內河航運主權、外交主權等;經濟上表現為逐步淪為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部分地喪失貿易主權、關稅主權等;文化上表現為殖民半殖民文化的出現,資本主義列強以宗教侵略為先導,創辦教會學校,培養為其服務的各種人才等。鴉片戰爭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首先呈現出來的是半殖民地特徵。這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開始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主權部分喪失。

其次,明確半封建社會的含義是原有封建屬性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發展,後期出現新民主主義成分,但封建剝削制度仍占主導地位。半封建特徵在政治上表現為地主階級已不能完全掌握政權。近代前半期是資產階級要求參與並壟斷政治權利,並為之進行鬥爭。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以及辛亥革命後建立的中華民國。近代後半期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及其依附的帝國主義之間的鬥爭,他們要求建立代表本階級屬性的政權,以排除封建地主階級。如國民大革命,中共領導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等。這些鬥爭無一例外都在逐步剝奪地主階級的統治權。在經濟上表現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發展和壯大,以及中共民主政權里通過土地革命或改革而出現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成分,它們都在衝擊或廢除封建經濟成分。

文化上,前期表現為資產階級文化的出現、發展,如戊戌變法前後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宣傳,辛亥革命後出現的新文化運動等;後期表現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它們都在衝擊、否定着封建文化。半封建社會的特徵是在19世紀60年代伴隨着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而呈現出來的。

從時間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徵貫穿整個中國近代史,即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鴉片戰爭對中國最大的影響是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此前,中國是封建社會,此後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新中國的成立,改寫了中國的歷史,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我們在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時間時,很多人誤把新中國的成立作為封建社會結束的標誌,這是錯誤的。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屬於兩種社會形態,雖有聯繫,但有很大區別。其中,最主要的不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首先是增加了半殖民地的性質,即主權的部分喪失;其次是增加了半封建的性質,即出現了資本主義等成分。

從過程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徵的演變,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徵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一是開始階段(19世紀40年代~19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發生了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京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太平天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其二是形成階段(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這一時期發生了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也發生了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中法戰爭中簽訂的《中法新約》和甲午中日戰爭中簽訂的《馬關條約》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列強加緊侵略中國,尤其是《馬關條約》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和資本輸出的欲望,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戊戌變法是民族資產階級通過變革來挽救民族危機,延緩半殖民地化進程;而義和團運動則使帝國主義國家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夢想,使中國止步於半殖民地社會。《辛丑條約》則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三是深化階段(20世紀初~20世紀40年代末),這一時期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戰爭,也發生了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人民解放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日加緊侵略中國,逐漸取代英國的殖民地位。之後美日兩國加緊對中國的爭奪,日本在1915年與袁世凱政府簽訂《二十一條》,妄圖滅亡中國,1931年後發動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而美國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加緊侵略中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企圖使中國成為美國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這一時期發生的革命鬥爭,粉碎了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夢想,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新中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從主要矛盾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兩對矛盾呈現出錯綜複雜的變化。

在第一階段(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演變成兩大矛盾: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跌次占主導地位。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表明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表明階級矛盾占據主導地位。在這一時期,先是民族矛盾,即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居主導地位;後是階級矛盾,即封建主義和中國人民大眾的矛盾占主導地位。並且,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着階級矛盾。而階級矛盾的激化,又使統治者無力應對西方列強的挑釁,刺激列強侵略的欲望,從而發動侵略戰爭,導致民族矛盾激化。這從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關係中可以看出。鴉片戰爭使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而鴉片戰爭激化了階級矛盾,成為太平天國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民族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政府全力剿殺,給英法等國提供了一個侵華機會,乘機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階級矛盾又下降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再次上升為主要矛盾。

在第二階段(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這一時期,列強又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民族矛盾愈演愈烈,為了挽救民族危機,資產階級和農民起來進行抗爭,特別是義和團運動,使列強放棄了瓜分中國的計劃。這一時期,民族矛盾始終是主要矛盾,階級矛盾是次要矛盾。

在第三階段(20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和列強支持下的中國政府之間的矛盾。《辛丑條約》簽訂後,兩大社會矛盾趨於合流。清政府及其以後的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人民群眾反對本國政府兼有雙重性,即直接反封間接反帝。這一時期,除1935~1945年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外,均為中國人民同列強支持下的本國反動政府之間的矛盾為主要矛盾。

形成原因

該國因素 江南製造總局 與歐洲等地的發達國家不同,當時的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的形態,形成了比歐洲國家更為強大的自然經濟。長期的封建社會使人民對世界形勢缺乏足夠了解,整個社會普遍存在以中國為中心的心態,排斥外來文化。在商品經濟不甚發達,自然經濟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僱傭勞動現象受到當時的意識形態制約而難以發展。導致社會生產力遲滯不前,國力相較於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差距。在政治上受到外國的控制,為傾銷商品而控制海關關稅;通過設立租界開設工廠。使得國家在全方位受到資本主義的控制,但依然存在着形式上的主權。

外部因素

隨着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空前的發展,來自當時中國市場的利益已不足以滿足資產階級的需要;同時大量商品的生產需要有足夠的原料與勞動力來維持。這樣一來占有擁有豐富原料、廣闊市場與廉價勞動力的封建國家成為資產階級的首要目標。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態度均為自由主義和重商主義,利用國家機器來維護該國資產階級,以外交、經濟乃至武力為該國資本主義發展尋求殖民地。對於採用貿易壁壘等利用政府封閉該國市場的國家,一律以武力解決,再以不平等條約來確定開放市場的法理依據。隨著外部因素的不斷加強,最終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殖民地傾向將愈加明顯。

社會特點

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並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一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着,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並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於近代中國處於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 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後來還加上官僚資本主義),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生活困苦不堪,毫無政治權利可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具有以下特點:①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了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同買辦資本、官僚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占着優勢地位。封建主義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同盟者及其統治的基礎。②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並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大部分同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或多或少都有聯繫,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力量軟弱,不可能衝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束縛。③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不僅強大,而且根深蒂固。他們和中國的反動勢力相互勾結,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並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中樞和軍事要地。④中國歷屆政府具有極強的反動性。從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到國民政府,不僅是壓迫人民、阻止社會進步的專制政府,而且是對外投降的賣國政府。⑤中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呈現出極端不平衡的狀態。這是由於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經濟,中國長期處於不統一狀態。⑥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下,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他們過着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⑦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極為緩慢,經濟異常落後。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很小,在抗日戰爭以前,現代工業大約占10%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大約占90%左右。

主要矛盾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形成過程

1840年——1842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56年——1860年,英法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了《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1894年——1895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0年——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開始陷入

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特別是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於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權限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爭後,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誌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外來商品的巨大衝擊,另一方面,以絲茶為主的農產品日益商品化。

進步加深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沿海深入到內地,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東北沿海,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如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便於通過清政府直接控制中國;英俄侵吞大片領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成立總理衙門,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任命英國人為海關總稅務司,使中國的海關管理權落入外國人手裡;另外,赫德曾向總理衙門遞交一篇《局外旁觀論》,還推薦美國人蒲安臣任中國使臣,出訪歐美,干涉中國的內政外交。這一時期,由于洋務派多方依賴洋人,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為外國擴大經濟侵略提供了便利,加上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國海關,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大大加劇,外國商品充斥中國市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洋貨輸入並未打開局面,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封建自然經濟在外國商品衝擊的大潮下終於敗下陣來,家庭手工業紛紛破產,農產品加速商品化。同時,由於失去海關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舉步維艱。中國社會經濟日益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

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不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而且進一步刺激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加快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如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加劇了中國邊疆危機;允許法國在中國投資建築鐵路,不僅有利於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而且為列強通過鐵路向中國境內滲透,加強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和瓜分中國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大大加快

舊社會的中國

首先,清政府承認日本控制朝鮮,便利了日本以朝鮮為跳板,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台灣、澎湖列島大片領土的割讓,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妄圖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新航線的開闢,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內地。其次,巨額賠款不僅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而且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當然,甲午戰爭以後,隨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列強對華投資的增加,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走向消亡。特別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出現後,從根本上不斷瓦解着封建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代表了中國半封建化的必然走向,是歷史的進步。

徹底淪陷

簽訂《辛丑條約》的現場

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最終使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清政府答應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通過清政府加強了對中國人民的軍事監督和政治奴役。另一方面,巨額賠款和此後列強對中國的大量投資,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經濟掠奪。在此之後,中國社會性質進一步沉淪。

社會深化

辛亥革命後,俄國在北方策動外蒙古自治,並強占我國唐努烏梁海地區;英國在西部策動西藏的獨立未遂,製造了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把我國西藏東部9萬多平方公里領土劃到這條線以南;日本藉口對德宣戰,出兵山東,強占了膠濟鐵路和青島並誘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各自扶持代理人,「以華制華」,造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的局面。1931年,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三省,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中華民族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關頭,中國有逐步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嚴重可能。

徹底結束

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舉行的儀式,直到21:00才結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誌,也標誌着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結束。

重要影響

殖民地經濟 鴉片戰爭 長期的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導致本國工業幾乎沒有發展,一味以輸出原料為貿易主要形式,並形成強大依賴性。常此以往就會形成畸形發展的殖民地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各殖民地半殖民獨立運動時,取得主權獨立的國家往往在經濟上並沒有擺脫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在經濟上依然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控制,保持了殖民色彩,成為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利用全球貿易的主導地位和有力的競爭,打壓沒有市場競爭力的原殖民地國家原料價格,抬高工業成品的價格,形成價位「剪刀差」。隨著77國集團的成立,這種價位差的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並沒有消失。

文化衝突

在一些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國家,對外來文明及他們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敵視,互不認同。其中在中東地區和東亞的表現尤為突出。在中國和日本,占有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權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衝擊,其統治地位遭到挑戰。有時外來文化可能會與本國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包含有多元結構的新思想,藉以推動社會前進。但這種衝突有時不僅會存在於文化思想界,而是以政權更替、武裝起義等極端手段來表現。無論最後文化衝突的結局如何,都在進一步削弱本國文化的影響力。

這種對立現象一方面被認為是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摒棄不文明現象、教導落後文化的積極手段,但也有大量的觀點提出這種對本國文化思想的摒棄是社會思想混亂、流血衝突乃至暴亂等危害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源。

思想社會運動

出於對國家安危的考量,部分國家的思想激進分子採用引入先進科技、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技術的手段來推動本國的改革。這種改革的成功國家將轉型為新的資本主義國家,擺脫原有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但有時改革會遭到本國保守封建勢力及有敵意的外國干涉下失敗,反而加強了本國殖民地化趨勢。同時部分國家在改革時引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意圖將本國引入共產主義道路。

民族自卑心態

隨著20世紀中葉世界殖民體系的不斷瓦解,取得主權獨立的國家中,由於國內矛盾尖銳、經濟萎靡不振,或者國家經濟發展出色,但人民精神上並沒有相應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特殊的心態。這種心態一方面表現為對本國前景持悲觀態度,認為國家沒有能力擺脫目前的困境,應當以改變社會形態的方式來解決現有困難;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極端的激進派:排斥外來事物、拒絕國際合作,片面強調本國的優勢,反權威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以上兩種心態同出於本國歷史上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時期對民族自尊心的嚴重打擊,對國家強大極為關注,希望本國能夠成為世界領袖,從而對現有社會的反差產生強烈不滿而造成的不同表現。

參考資料: 1. 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徵 2.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解析 3. 《辛丑條約》為什麼說它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詞條標籤: 社會 中國歷史 歷史 世界歷史 社會性質 政治理論

視頻

中國早已不是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任何人不要幻想中國損害自身利益 2019年06月25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