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於2018年設立(國函〔2018〕80號),節日時間為每年「秋分」。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1]

中國農民豐收節

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具體工作由農業農村部商有關部門組織實施。這個節日的設立,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由國務院批覆同意的。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一個節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審議,這是不多見的,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蘊涵人民情懷的好事。[2]

2019年9月23日,中國迎來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習近平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一線的同志表示誠摯問候。[3] 

目錄

節日設立

設立背景

農民是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廣大農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中央決定,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順應了新時代的新要求、新期待,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4]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發端,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增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的決心和信心。[5]

2018年6月21日,國新辦就「中國農民豐收節」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基礎條件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有45名人大代表提出設立豐收節的有關建議。這個節日的設立有廣泛的民意基礎。農業農村部對國內外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也廣泛邀請了農業、文化、傳媒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基層農民代表座談研討。大家普遍認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十分必要,而且實施的基礎和條件已經成熟。

一是農事節慶有傳統。我國古代就有慶五穀豐登、盼國泰民安的傳統。通過舉辦民俗表演、技能比賽、品嘗美食等活動,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目前有13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節日,這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積累了經驗。

二是各地有探索。這些年,很多地方根據節慶特點和假日節點,舉辦了具有當地特色、主題鮮明、和農事有關的節慶活動,也形成了一批民俗活動、觀花賞景、採摘體驗、農業嘉年華等知名品牌,很多朋友肯定都參加過,這也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探索了路子。

三是市場有需求。現在人均GDP已經接近9000美元,休閒觀光大眾化正成為常態,廣大市民也有回歸鄉村,參與農事體驗、品味農村情調的需求和田園夢想,這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四是發展有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糧食生產能力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12000億斤水平,農業現代化在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農村改革、結構調整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可以說有巨大變化,農村社會保持長期穩定。這些都為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奠定了堅實基礎。[6]

網址建設

2018年8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官方網站正式上線運行。微信公眾號將同步上線運行。[7] 

活動工作

活動組織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具體工作由農業農村部商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農業農村部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務院批覆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加強指導,秉承「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的宗旨,遵循「務實、開放、共享、簡約」的原則,堅持農民主體、政府引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展示科技強農新成果、產業發展新成就、鄉村振興新面貌。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一個全國性的廣大農民參與的節日。這個節日一定是很隆重的、很豐富的,在全國層面也會舉辦一些活動,但更多的是在地方,發揮地方的創造性。各個地方有自己的農事特點,無論是農耕生產方式還是農產品品類,都有自己的特點。不會全國統一搞很多的規定動作,主要讓各個地方、讓廣大農民來創造。

農業農村部會牽頭組成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進行頂層設計,同時發揮地方創造。相信各地方的活動會各有特色、異彩紛呈。 

活動原則

首先,要堅持因地制宜辦節日。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農時農事,組織開展好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紛呈。突出地方特色,不搞千篇一律。我剛才講,不會搞全國統一的規定動作,而是讓地方去創造。

二是堅持節儉熱烈辦節日。鄉村風情不在奢華,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既要有節日的儀式感,又要避免鋪張浪費,要形成上下聯動、多地呼應、節儉樸素、歡慶熱烈的全國性節日氛圍。我相信農民辦節,節儉,而且一定會很熱鬧。

三是堅持農民主體辦節日。農民是豐收節的主體,農民廣泛參與是關鍵,這是億萬農民的節日。所以,我們支持鼓勵農民開展與生產生活生態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農民成為節日的主角,農民的節日農民樂。

四是堅持開放搞活辦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綜合性的節日,既是農民的節日,也向其他社會群體開放。所以,要用開放思維辦節日,組織開展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助豐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動,還要舉辦各種優秀的農耕文化活動,讓全社會、全民都感受到豐收的快樂。  

歷史意義

體現豐收

眾所周知,秋分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恰好是從「立秋」到「霜降」這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風和日麗,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正是一派瓜果飄香谷滿倉的豐收景象。傳統意義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終點,更是春耕夏種的起點,正如我國華北地區的一句農諺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因而,國家將每年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傳統「二十四節氣」這種古人智慧結晶的致敬與傳承,同時更加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知曉自然更替,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

「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具有當代意義,其文化傳承意味更加濃厚。一方面,對於有着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這個節日的設立極具一種儀式感: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時節碩果纍纍,最能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同時更是當代人準確把握住時節規律,用現代思維點綴傳統文明的一種上佳表現,將每年的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令「搖身一變」,成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自然而然。[8]

三個利於

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個節日的設立,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由國務院批覆同意的。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一個節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審議,這是不多見的,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蘊涵人民情懷的好事。 

一是有利於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個方面對於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二是有利於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給農民一個專屬的節日,通過舉辦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這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滿足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有利於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正在淡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樹立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託,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薰陶。所以,設立這個節日,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還是從社會進步上,都具有重要意義。[9] 

歷史人文

「中國農民豐收節」不是一般的節日,既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祈願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從歷史脈絡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農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被視作國泰民安的「標配」。從文化現實看,在國家層面上設立一個全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助於更好傳承和展示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凝練生成重視農業、尊重農民、慶祝豐收的新時代先進文化。豐收,凝結起中華文明的澎湃力量。「農雖舊業,其命惟新」,中國是農業大國,高質量是農業現代化的標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化農業必須堅守的原則。[10]

鄉村作用

首先,可以激發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推進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舉辦豐收節可以讓廣大農民參與進來、投身進來,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辦這個節,可以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中國農民豐收節」對農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在精神層面必將增強億萬農民振興鄉村的熱情和信心。

第二,可以營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氛圍。鄉村振興將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厚實的經濟社會基礎,豐收節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營造濃厚氛圍。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在開局之年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於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資源動員起來、聚集起來,有助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第三,可以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鄉村振興五句話二十個字,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僅表現在物質層面,也體現在精神層面。「中國農民豐收節」本身就很美好。辦這個節也是農民美好生活的體現。通過這個載體,展示廣大農民的勞動成果,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可以讓全社會都感受到,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是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11]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介紹,2018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業農村部謀劃了1+6+N的慶祝活動:1個北京主會場,6個區域分會場,以及100多個系列活動。  

組織實施

2018年8月10日,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聽取有關部門意見建議,部署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實施工作。會議強調,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三農」、關愛農民的深厚情懷,向全社會傳遞了黨中央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各成員單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共同辦好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為我國「三農」事業在新時代開創新局面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會議指出,在鄉村振興開局之年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正當其時,是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和重要推動力,有利於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營造重農崇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辦好豐收節順應億萬農民的熱切期盼,是傳承和弘揚農耕文明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推動深化農村改革。

會議強調,辦好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關鍵要做到「四個堅持」。要堅持農民主體辦節日,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支持鼓勵農民自發開展與生產生活生態相關的慶祝活動,實現農民的節日農民樂。要堅持因地制宜辦節日,突出地方特色,結合當地民俗文化、農時農事,把傳統活動繼承好、保留好、發揚好,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紛呈、融合互動、相得益彰。要堅持節儉熱烈辦節日,既要有節日的儀式感,又要避免形式主義和鋪張浪費。要堅持開放搞活辦節日,讓全社會、全民都參與進來,通過組織開展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促豐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動,以及舉辦各種優秀的農耕文化活動,讓全社會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悅,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農民的節日。

會議要求,各成員單位要加強協作配合,積極出謀劃策,進一步豐富活動內容,共同把相關活動組織好實施好。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發揮各自優勢,調動各方面力量,把節日辦精彩。要做好對本系統的指導,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切實做到紀律不松、主題不偏、農民高興,各項活動符合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12]

社會影響

2018年12月20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當選為2018年度十大新詞語。[13]

中國農民豐收節 稻穀飄香慶豐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