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與綠色牽手(曹學林)

與綠色牽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與綠色牽手》中國當代作家曹學林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與綠色牽手

在當今環境污染成為世界公害,人們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還有什麼比綠色更令人嚮往的呢?

我置身河橫,漫步於村莊、田疇,徜徉於水岸、林蔭,那撲面而來的滿眼綠色、滿目生機,讓我產生一種恍入翡翠仙境之感。我被那綠色所牽引,一顆心隨着腳步的移動,在閃閃的綠光中快樂地穿行。

河橫是一方飽受過苦難、經歷過奮鬥、收穫過光榮的土地。它地處蘇中里下河水鄉,隸屬姜堰沈高鎮,因村內河道縱橫、更有「一河橫在莊前」而得名。確實,河橫的境內,布滿了溝河港汊,大大小小、彎彎曲曲的河流水系,如人體上的經絡血脈,交錯密布。老村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分割成一百六十多個小島樣的田塊,由於地勢低洼,大部分地方常年積水,成為濕地漚田,無法耕種。這樣的自然風光,在今天都市人眼裡,也許是天然的氧吧和綠洲,但在舊社會,對於生息於斯的廣大農民來說,卻是苦難的淵藪。有一段順口溜,是河橫人昔日生活的真實寫照:「田低溝汊多,出門就過河。一年一熟稻,十年九受澇。」天種人收的老漚田,漚爛了人們的手和腳,可依然填不飽肚皮穿不暖衣,許多人家不得不拖兒帶女,外出乞討。

然而,河橫人不甘心受窮。新中國成立後,河橫人「橫下一條心」,立志「一把大鍬改天地」。特別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河橫村黨支部帶領河橫人民實施漚改旱工程,靠着肩挑背抬、吃苦耐勞精神,他們疏河築堤,平田整地,變水患為水利,變荒地為良田。三年內完成二百萬土方,土地實現方整化,村莊內外的水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十年九澇的低洼地,變成優質高產的米糧倉。在全國上下「學大寨」的年代裡,河橫成為中國南方尤其是江蘇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學大寨,趕河橫」的口號由此誕生,領頭人、村黨支部書記陳忠善還被邀請參加國慶二十周年觀禮。《人民日報》等國家主要媒體的報道,讓河橫從此名揚江蘇,名揚全國。

在榮譽面前,河橫人沒有陶醉,沒有停步,他們繼續發揚「一把大鍬」精神,在腳下的土地上創造着新的業績。從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近二十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面對土地承包後出現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綠化缺位等問題,河橫人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在國家和省、市環保部門指導下,大膽進行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和優化模式研究,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保持土壤肥力,大力植樹造林,推出立體空間開發利用,探索林糧、林飼間作、稻田養魚等複合生態體系,為開拓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邁出前瞻性一步,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1990年6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墨西哥城舉行的「世界人口日」紀念儀式上,授予河橫村「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稱號。

「生態環境全球500佳」,又稱「全球500佳環境獎」或「聯合國環境保護獎」。它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987年設立的、旨在表彰對環境保護做出傑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的獎項。評選的範圍涉及城市建設、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建設、環保產品等諸多方面。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評選出幾個先進單位或個人,於6月5日「世界環境日」頒獎。這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全世界環境保護領域給予獲獎者的最高榮譽稱號。

河橫,一個里下河水鄉小村,竟獲得了這樣的殊榮,實在是來之不易!它凝結着每一個河橫人對生活、對未來的新追求,新夢想。這種新追求、新夢想就是「生態」,就是「綠色」。從此,「生態河橫」成為河橫的廣告語;「綠色河橫」成為河橫的代名詞。「河橫」,成為了一個響噹噹的生態品牌,綠色品牌!

我置身河橫,漫步於村莊、田疇,徜徉於水岸、林蔭,那撲面而來的滿眼綠色、滿目生機,讓我產生一種恍入翡翠仙境之感。我被那綠色所牽引,一顆心隨着腳步的移動,在閃閃的綠光中快樂地穿行。

圍繞生態,圍繞綠色,河橫人努力挖掘「河橫」品牌效應,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他們依託河橫核心區建立了省重點農業科技示範園和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江蘇河橫生態科技園區。經過幾年的建設,園區以生態環境建設和綠色食品開發為特色,建成了以萬畝無公害優質水稻、花卉、苗木、藥材、瓜果等為主體的特種種植基地,以河橫家禽育種、特種禽業為主體的特種養殖基地,以大米、醬菜、禽肉、蛋品等四大類十種綠色食品為主體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以及以原生態場為主體的立體種養、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試驗基地。「河橫大米」、「三泰醬菜」、「如春蛋品」、綠色草雞蛋等四大系列十多個產品獲准使用國家綠色食品商標。其中,「河橫大米」被駐港部隊和中國極地科考中心「雪龍號」指定為專用食品。中國綠色食品協會理事長劉連馥在河橫視察時欣然揮筆題詞:「生態農業典範,綠色食品明珠。」河橫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之鄉」。

圍繞生態,圍繞綠色,河橫人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竭力彰顯發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他們確立「環保優先、生態強村、文化興村」新理念,加大投入,建起污水處理中心、沼氣站、畜禽糞便處理中心,形成完整規範的自然生態保護和工農業生產污染防治體系;持續實施村莊改造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成生態別墅小區,實施道路硬化、亮化,村莊環境綠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極大改善;建起生態文化廣場、農民大舞台、運動場、農家書屋、人口學校等文體活動陣地、場所,每年四月舉辦「河橫菜花節」,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牽頭舉辦「中國名村論壇」,來自華西、大寨、滕頭等中國名村的黨組織書記相聚河橫,共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計,在生態廣場共同栽下「中國名村友誼林」。

圍繞生態,圍繞綠色,河橫人努力打造「河橫」旅遊品牌,不斷拓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之路。河橫緊鄰溱湖風景區和溱潼古鎮。溱湖風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區內有國家級濕地公園、泰州華僑城、古壽聖寺及亞洲最大的藥師佛塔;溱潼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4A級景區,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廟會「清明會船」的發源地,走出過兄弟二人四院士,還生長着一棵「全球茶花王」。依託這樣的自然和人文旅遊優勢,河橫人啟動發展旅遊業,以「觀光農業」、「綠色餐飲」和「環保教育」為特徵,展示生態建設成果,開闢了特種種植、特種養殖、生態產業園、循環經濟園、生態住宅區等五大觀光區,打造了千畝菜花、百年牡丹、生態走廊、特色農家樂等精品生態旅遊產品,自2005年正式對外開放後,每年接待遊客二十萬人次以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更放大了河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河橫人抓住綠色、抓住生態,做出一篇篇漂亮文章,先後獲得「中國綠色村莊」、「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農業部部省共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江蘇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江蘇省重點農業園區」等稱號。在第二屆「江蘇最美鄉村」推選活動中,河橫村又從眾多候選村中脫穎而出,摘得「江蘇最美鄉村」桂冠!

我置身河橫,漫步於村莊、田疇,徜徉於水岸、林蔭,那撲面而來的滿眼綠色、滿目生機,讓我產生一種恍入翡翠仙境之感。我被那綠色所牽引,一顆心隨着腳步的移動,在閃閃的綠光中快樂地穿行。

位於村中心區的河橫生態文化廣場,是河橫村的標誌,一萬五千多平方米的廣場,綠樹成蔭,翠竹搖曳,草色青青。生態畫廊、休閒亭閣依勢而建。這是全村人休閒、健身、娛樂的中心。正是菜花節舉辦的日子,廣場上正進行着一場農民運動會。拔河、扛大米、背媳婦等比賽,激發起人們一陣陣歡聲笑語。這是河橫人自己的運動會,這是河橫人春天的集會。那些蓊鬱婆娑的樹木也仿佛受到了感染,隨着歡呼聲搖盪起舞,把一片綠色灑落在春光燦爛的廣場上,灑落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1]

作者簡介

曹學林,男,出生於1981年,畢業於榆林學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