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
圖片來自搜狐網

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先寫泛舟所見的鄱陽湖湖光景色,繼而因景發興,勾勒出傍晚時分湖上雨霽雲收、恬靜優美的動人景象,抒發了詩人面對美景的欣喜之情。

原文

李白〔唐代〕

浪動灌嬰井,尋陽江上風。

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

落景轉疏雨,晴雲散遠空。

名山發佳興,清賞亦何窮?

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

相思俱對此,舉目與君同。

譯文

尋陽江上大風吹動巨浪,灌嬰井中亦水翻如濤。

揚帆啟航馳在天一般大的如鏡湖面,直向彭蠡湖東面而去。

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待天放晴雲朵散向遠空。

名山佳景引發人們佳美的情興,清觀幽賞怎能有所窮盡?

巨大的石鏡之上又有明月高掛,香爐峰上彩虹明滅。

相思之時您我共對廬山美景,抬眼望去您我所見美景相同。

創作背景

  此詩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歲時下尋陽泛舟鄱陽湖寄友人黃判官之作。李白流放夜朗遇赦後,自江夏來到尋陽城(即潯陽,今江西九江)的彭蠡湖(即鄱陽湖),作此詩寄給友人黃判官。

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

  「浪動灌嬰井,尋陽江上風。」借用鋪敘的方法,描寫鄱陽湖的水翻如濤、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中描寫了鄱陽湖和廬山的雄奇壯麗景象,境界開闊,想象豐富。

  「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以形象的比喻寫開船進入明亮如鏡、水天一色的鄱陽湖的情景,尤為生動。所以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過小孤山大孤山》中說:「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此詩篇末在暢敘遊興之中流露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簡而意深。

  「落景轉疏雨,睛雲散遠空。名山發佳興,清賞亦何窮?」描繪出一幅夕陽墜落、稀疏雨灑、睛雲飄散的美景。

  「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借用遠月懸空、彩虹消失的景象,暗寓詩人佳興勃發,清賞無窮,夜幕不知不覺般如期降臨。

  「相思俱對此,舉目與君同。」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思憶遠方的友人,想像力超凡脫俗,宛如友人也正舉目思憶詩人,在語段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照應了題目,有升華主題深化主旨的作用。

  全詩十二句,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前四句,寫自己在風浪中開帆入湖,氣勢豪邁。第二段為中間六句,寫湖上風光。本來落霞照湖面,水天共影,十分好看;忽而又下起了雨,不久又雲散虹出,罩在廬山頂上,景象更為壯觀。詩人佳興勃發,清賞無窮,不覺月上中天,彩虹早已消失了。詩人情隨景遷,寫得錯落有致。最後兩句是第三段,清賞之餘,不禁想起好友。如此良宵,友人也正舉目思念詩人。正是如此,照應了題目,又留下了餘味。

簡析

  《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先寫泛舟所見的鄱陽湖湖光景色,繼而因景發興,勾勒出傍晚時分湖上雨霽雲收、恬靜優美的動人景象,抒發了詩人面對美景的欣喜之情。這首詩詩風雄奇飄逸、想象奇特,以寫景為主,懷人之情只在結尾處稍微流露,既無傷感之意,亦無悵惘之情,流露出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