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三峽》 | |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
《上三峽》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時的作品。
這是李白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流放夜郎途經三峽時的作品。安史之亂爆發後,永王李璘以平定叛亂為號召出師,曾三次派遣使者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李白出於報國立功的良好願望應聘入幕。至德二載(757年)唐肅宗李亨和永王李璘發生奪權內訌,李亨消滅了李璘的軍隊。
李白因此獲罪,被投入潯陽監獄。後來又流放夜郎。他從九江逆流而上,走了近一年到達宜昌,接着便進入三峽,寫下此詩。當時李白59歲。三峽是長江最為險峻、最難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比前面更慢,送行的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經告別回南昌了,因此詩人就更加感到孤獨,情緒更壞。
全詩雖僅八句四十字,卻充分表現了詩人上長江三峽時行路的艱難以及內心的痛苦。此詩表現手法多樣,語言自然真率,雖流露出憂鬱傷感的情緒,但氣象雄偉,意境開闊,顯示出詩人豪邁的氣概。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上三峽[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上三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詞句注釋
⑴三指長江之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⑵巫山:在今重慶巫山縣南,山勢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⑶巴水:指長江三峽的流水。重慶東面長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傳說巴子國由此得名。古渝、涪、忠、萬等州均屬巴國地,故此段長江常稱巴水。
⑷黃牛:指黃牛山,又稱黃牛峽,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紆迴,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回望如一矣。」
白話譯文
巴水穿過巫山,巫山夾着青天。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盡頭,而青天依然夾在上面。
三個早晨行在黃牛峽,三個晚上還在黃牛峽打轉。
這樣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黃牛峽,怎能不使人愁得兩鬢斑斑?
作品鑑賞
此詩表現了當時詩人逆境難熬,情緒鬱悶狀況。前四句,詩人運用大膽誇張的手法,極力描繪了巫山高入雲天、巴水急流滾滾的壯麗景色。「巫山夾青天」,「夾」字用得極其到位,既寫出了巫山險峻,遮天蔽日的形勢,也包含着詩人喟嘆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茲」,含有無奈之意。三、四兩句,並非說巴水可以行到盡頭,而是寫出了巴水紆曲,舟行遲遲的情景。「巴水忽可盡」,著一「忽」字,山回水轉,盡在眼前;「青天無到時」,既寫實又在寫情。這兩句詩由對客觀景物的描寫逐漸過渡到詩人的主觀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於景,達到情景交融。
詩的後半部分對三、四兩句詩意作了進一步闡發。「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明寫逆水行船艱難,船行緩慢,實際表達的是詩人的感受和心態。五、六兩句既用互文筆法寫朝暮趕路,又暗含時間的承續:早起趕路到晚上也沒能走多遠。「不覺鬢成絲」,寫出詩人因船行緩慢而愁白了頭,包含着時光難度,逆境難熬的感受。末兩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寫景象,又在抒發感情,從中可體味出詩人悲愁憤懣的心境。詩中連續重複「三朝三暮」,極有船工號子的感覺。古時有歌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最後四句是從這首民間歌謠脫胎而來的。但古歌謠指提到舟行的緩慢,而李白的詩除了說「三暮行太遲」外,還有「不覺鬢成絲」,旅途艱辛和心情憂鬱使詩人在不知不覺中鬢髮都愁白了。這就把客觀敘事和主觀抒情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含蓄委婉地映襯出詩人當時愁苦的心情。
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李白詩里《上三峽》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發白帝城》),後者是詩人流放途中忽聞赦書,旋即乘舟東返時寫下的名篇。《上三峽》寫於詩人流放途中,詩中描寫巫山險峻,巴水紆曲,舟行遲遲,愁令發白。流放者唯覺逆境難熬,心情憤懣,壯麗風光為之減色。《下江陵》是詩人流放途中忽聞赦書,旋即乘舟東返時寫下的,城高入雲,晨光初燦,氣象開朗,舟行輕快。「一日千里」是詩人心態輕鬆的主觀感受,喜悅心情渲染得淋漓盡致。同一位詩人,同一處景致,卻氣象迥異,正是「融情入景」的鮮明寫照。
名家點評
宋代陸游《入蜀記》:(黃牛峽)廟後山如屏風疊,嵯峨插天。第四疊上若牛狀,其色赤黃;前有一人如著帽立者……(舟行一日)猶見黃牛峽廟後山。太白詩云:「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明代朱諫《李詩辨疑》:辭太輕淺,而又近俗,非白作也。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古樂府「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李白則云:「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古人謂李詩出自樂府古《選》,信矣。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參考資料
- ↑ 《上三峽》 詩詞古文網;
- ↑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 ↑ 且把詩文釀美酒,再斟一杯君願否?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7-07-11 16:39
- ↑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