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鴛鴦篇(譚嗣同)

《三鴛鴦篇》中國近現代作家譚嗣同寫的詩詞。

目錄

作品欣賞

三鴛鴦篇

轆轤鳴,秋風晚,寒日荒荒下秋苑。

轆轤鳴,井水寒,三更絡繹啼井欄。

鴛鴦憔悴不成雙,兩雌一雄鳴鏗鏘。

哀鳴聲何長,飛飛入銀塘。

銀塘淺,翠帶結。

塘水枯,帶不絕。

愁魂夜嘯缺月低,驚起城頭烏磔磔。

城頭烏,朝朝飲水鴛鴦湖。

曾見蓮底鴛鴦日來往,忘卻羅敷猶有夫。

夫怒啄雄,雄去何棲,翩然歸來,閉此幽閨。

幽閨匿跡那可久,花里秦宮君知否?

不如萬古一丘,長偕三百首。

幽閨人去燈光寂,照見羅幃淚痕濕。

同穴居然願不虛,歲歲春風土花碧。

並蒂不必蓮,連理不必木,

痴骨千年同一束。 [1]

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1898),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湖南瀏陽人。父繼洵,官至湖北巡撫。少年時博覽群書,好任俠,喜詞章,富于思想。青年時期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試,因不喜科舉時文,屢考不中。在此期間,他目睹了清王朝統治腐敗,益想奮發有為,立志救國救民,故自名「壯飛」。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慘敗,喪權失地,群情憤慨。譚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於考據詞章,無補於事,決心致力於維新變法。遂與唐才常等在瀏陽籌建算學館,創辦新學,並撰文提出變法主張,首開湖南維新之風。為追求新思想,學習新知識,他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北游訪學,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自然科學發生興趣。在訪學中,還遍交維新之士,結識了梁啓超,並通過梁進一步了解到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觀點。[2]

譚嗣同少時博覽群書,並致力於自然科學的探討,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後為新疆巡撫劉錦堂幕僚,曾往來於直隸、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數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譚嗣同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台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結交梁啓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貲為江蘇候補知府,供職南京。曾遊歷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閉戶養心讀書,成《仁學》2卷。

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被征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參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當宮中後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華寺訪袁世凱,請袁發兵相救。袁佯為應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榮祿告密。9月21日,政變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時年33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