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花杜鵑繁殖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花杜鵑繁殖方法

三花杜鵑
原圖鏈接

三花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triflorum Hook.f.)常綠灌木稀小喬木,高1-4米;葉通常革質,兩面無毛,花序頂生或同時枝頂葉腋生,短總狀花序近傘形着生,花少至多數,通常3花;花萼不發育,環狀或有短小裂片;花冠寬漏斗狀,略兩側對稱,淡黃色,有時瓣片帶杏紅色,花絲下部通常有毛;子房5室,密被鱗片,通常無毛,稀有柔毛,蒴果通常長圓形。種子無翅。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灌叢、櫟林、高山松林或雲杉、冷杉林下,海拔2500-3700米。分布於中國、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尼泊爾。

基本信息

三花杜鵑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三花杜鵑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triflorum Hook. f.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杜鵑花目

科:杜鵑花科

屬:杜鵑屬

種:三花杜鵑

命名者及年代:Hook.f, 1882

形態特徵

三花杜鵑是灌木稀小喬木植物,高1-4米;幼枝被鱗片。葉通常常綠,有時半落葉,卵形、長圓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6.5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漸尖、銳尖或稍鈍,有小短尖頭,基部鈍圓或淺心形,上面無鱗片,下面灰白色或淡綠色,密被小鱗片,鱗片近等大,相距為其直徑或不及;葉柄長4-9毫米,被鱗片。

花序頂生,短總狀,2-3(-4)花;花序軸長3-5毫米,被鱗片;花梗長0.6-1.6厘米,被鱗片;花萼長0.5-1毫米,裂片圓形、卵狀或三角狀,密被鱗片,有緣毛稀無毛;花冠寬漏斗狀,略呈兩側對稱,長2-3.3厘米,淡黃色,有時瓣片帶杏紅色,花冠內面有褐色斑點外面被鱗片,被短柔毛或無毛;雄蕊不等長,長1.2-2.8厘米,伸出花冠筒部,花絲被長柔毛;子房5室,密被鱗片,花柱細長,潔淨。

蒴果長圓形,長0.7-1.2厘米;果梗長1-2厘米,直立。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習性

杜鵑花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5-6月開花,杜鵑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

繁殖方式

扦插

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應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厘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然後扦插在疏鬆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溫度保持在20-25℃,遮陰並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

嫩枝

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對於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厘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採用嫩枝劈接,然後置陰棚下用塑料薄膜綁紮,並用塑料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1]

三花杜鵑病蟲防治

葉腫病

發病前尤其是在抽梢展葉時可噴灑1︰1︰200的波爾多液,發現病葉及時摘除;發芽前可噴施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200的波爾多液2-3次,通常隔7-10天噴1次;發病後可噴灑65-8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3-4次,隔7-10天噴1次。

葉斑病

葉斑病褐斑病。於5-8月噴施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粉銹寧4000倍液、50%代森錳鋅500倍液,隔10天噴1次,共噴7-8次,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展。為防止葉片黃化,還可增施硫酸亞鐵。

幣厄病

受害嫩枝葉片頂端布滿稠密的白色或粉紅色的蟎質層,有時葉片產生蟎癭,多由蚜蟲刺傷葉片感染引起。其防治方法:在清除病葉的同時,噴灑含硫酸銅的藥劑;噴灑氧化樂果乳油或將呋喃丹直接放於盆內等方法都可防治蚜蟲及其它刺口器的害蟲。

應該注意什麼?

1、盆栽杜鵑放置地點有講究,一般應放在東南方向陽台,而且要通風,儘量少移動,不通風則易患黑斑病,造成杜鵑大批落葉。   

2、杜鵑的根須像頭髮絲一樣細,粗的主根很少,既怕干又怕濕,尤其是怕重肥。如果澆水過多,根就泡在水中,過干,枝葉萎縮,葉瓣脫落,對植株威脅很大,至於澆了重肥,則會危及杜鵑生命。[2]

相關視頻

很少人會用的杜鵑花繁殖技巧,成活率高,成苗快

杜鵑花扦插繁殖用這個方法,增加生根率,輕鬆就能養成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