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毛《三顧茅廬》

三毛的作品

語言特徵:機智、詼諧、樸素的散文話語。自然、清新、樸素 ,具有天然去雕飾之美。不但生動而且富有個性。

在內容上,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之外,它還是一種生命紀實。三毛的散文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在裡面,探索生命以內的東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這就是後來傳說的 三毛體了。

結構特徵也很特別的,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1]

目錄

原文

  就這樣,在我繁忙的生活中,偶爾空閒個一兩個小時左右時,我就走路到茅廬去坐坐。

  那一封寫好的信,慢慢的發出去了。

  有一天我經過茅廬,小琪笑得咯咯的彎了腰,說:「前天晚上來了一大群老先生,來喝茶,說是看了你的信,一來就找你,沒找到,好失望的。」

  「是不是可愛的一群老先生?」我笑着揚揚眉。小琪猛點頭,又說:「好在我們那天演奏古箏,他們找不到你,聽聽音樂也很高興。」

  「就這一桌呀?」我問。小琪說:「兩桌。又一次來了一對夫婦,也是看你信來的。」

  「才兩桌?我們發了三千封信吔?!」我說。

  小琪笑着笑着,突然說:「我快撐不下去了。」我叮住她看,一隻手替她拂了一下頭髮,對她輕輕的說:「撐下去呀,生意不是一下子就來的,再試試看,一年後還沒有變好,再做打算吧!」

  小琪和信學都沒有超過三十歲,今天這份成績已經算很好了。那批茶具、古董,就是一筆財產,而生意不夠好,是我們做朋友的一半拖累了他們。

  在這種情形下,又從茅廬搬回來一隻綠色彩陶的小麒麟,加上一隻照片中也有的大土壇——早年醃菜用的。土壇上寬下窄,四個耳朵放在肩上作為裝飾,那線條優美又豐滿。

  我噹噹心心的管理好自己,不敢在收集這些民藝品上放進野心,只把這份興趣當成生活中的平常部份。也就是說,不貪心。

  對於收來的一些民俗品,想來想去,看不厭的就是瓮。每一個瓮,看來不是醃菜的就是發豆芽的,或說做別的用處的。可是它們色彩不同、尺寸有異、形狀更不一樣,加上它們曾經是一種民間用品,在精神上,透着滿滿的生活情調,也飽露着最最淳樸的泥土風味,一種「人」的親切,就在裡面,這「人」,就是早年的普通人,他們穿衣、吃飯、醃鹼菜,如同我們一般。於是,在這無底洞也似的古董、民俗品里,我下決心只收一種東西——瓮。

  茅廬的可親可愛,在於它慢慢成了社區內一個隨時可去的地方。繁忙的生活中,只要有一小時空閒,不必事先約會,不必打扮,一雙球鞋能能夠走過去坐坐。也因為如此,認識了在復興中學教書的國文老師——陳達鎮。

  陳老師收藏的古董多、古書多,人也那麼閒雲野鶴似的。看到他,總想起亮軒。這兩人,相似之處很多,包括說話的口氣。

  陳老師的古董放在他家裡,他,當然又是個鄰居。我們這條一百三十三巷,看來平常,其實臥虎藏龍的,忙不過來。從茅廬,我進入了陳老師的家。

  呆看着叫人說不上話來的大批古董和書籍,我有些按捺不住的動心,這很嚇人,怕自己發狂。陳老師淡淡的來一句:「淺嘗即止,隨緣就好——玩嘛!」

  我驀然一下收了心,笑說:「其實,我們以物會友也是非常好玩的。例如說,每星期五,不特別約定必須參加的,每星期五晚上,有空的人,就去茅廬坐一下,每人茶資一百,然後一次拿一樣收藏品去,大家欣賞,也可以交換——。」陳老師笑說:「這叫做——獻寶。」

  想到這種閒散的約會,如果有上三五人,就能度過一段好時光。不必去擠那亂七八糟的交通,只要懷裡拿個寶貝,慢慢走過去就得了。那份悠然,神仙也不過如此。

  「叫它獻寶會。」我說。笑着笑着,想到陳老師可能拿了一隻明朝瓷碗去,而我拖個大水缸去獻寶的樣子,自己先就樂不可支。

  茶坊茅廬,被我們做了新的遊戲場。

  住在這小小的社區里,可以那麼生動又活潑的活着,真是哪裡也不想去了。人生,在這個小小的角落裡,玩它個夠本。也是在茅廬里喝茶的時候,把玩了好幾塊雞血石的印章,要價低得以為他們弄錯了。這,只是把玩,我很堅定的是:只要土罈子。

  寫着上面的話,我感覺着一份說不出的安然和幸福。那種居住在一群好鄰居里的喜悅和安全,都是這一群群淳厚的同胞交付給我的禮物,我不願離開這兒。

  三顧茅廬的故事並沒有講完。三,表示多的意思,我的確去得不少。

  照片中一共六樣東西:鍋仔飯桶、刺繡麒麟、兩幅泥金木雕、一隻彩陶麒麟、一個大腹土罐子。

  這並不表示我只向茅廬買下了這六樣,也不表示茅廬只有這一類的東西,他們的家具、古玩、茶壺,以及無數樣的寶貝,都在等着人去參觀,是一個好去處。

  走筆到此,又想到陳達鎮老師對茅廬講的一句話,使我心裡快樂。對着那一批批古玩、民藝品,陳老師笑笑的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雖說非常明白這句話,可是我還是想放下這支筆,穿上鞋子,晃到茅廬去看一看,看那一對小石獅子,是被人買走了呢,還是仍舊蹲在那兒——等我。[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於四川重慶,後旅居台灣。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懷。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