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星堆考古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考古隊對三星堆近200個樣品進行了碳14測年,測年數據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除5號坑和6號坑年代稍晚之外,3號坑、4號坑、7號坑、8號坑的埋藏年代一致,為商代晚期,距今約3200年至3000年,解決了過去三十年來關於「祭祀坑」埋藏年代的爭議。[1]

多學科火眼金睛「新發現」

顯微觀察發現,出土的20餘件青銅器、象牙表面有了紡織品賦存。

4號坑灰燼層中發現了竹亞科、楠屬、闊葉樹材、棕櫚科、蘆葦、禾本科、甘藍、大豆、菊葉香藜、少量碳化稻等植物,其中竹亞科占90%以上。

採用紅外復燒測溫方法得知四號坑灰燼層燃燒溫度為400℃左右。

用X射線探傷、CT掃描等現代檢測技術,發現三號坑出土小銅人像採用芯骨鑄造工藝;發現玉管鑽孔方式分為2類:對鑽,單面鑽;孔道加工分為2類:經過打磨,未經打磨。

考古隊創歷史最「豪華」陣容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以及新發現六座「祭祀坑」的整個發掘工作實現了跨領域聯合、多學科融合,40家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多學科研究、數字化服務等單位聯合攻關,考古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古地質學、古環境學等多個相關領域學者近200人參與現場發掘、科技考古以及文物保護等工作,確保高質量考古工作水平發揮。

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組成部分

本次發掘的若干新器物顯示出三星堆遺址與國內其他地區存在的密接文化聯繫,3號坑、8號坑發現的銅尊、銅罍、銅瓿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銅器,3號坑、4號坑發現的玉琮來自甘青地區齊家文化,3號坑、7號坑、8號坑發現的有領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陝西、山東以及廣大的華南地區都有發現,各坑大量發現的金器則與半月形地帶自古有之的金器使用傳統相符。

而神樹、頂尊跪坐人像以及大量龍形象器物則表明三星堆遺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認同、禮儀宗教以及對於天地自然的認識與國內其他地區人群相近,無疑確切表明三星堆遺址所屬的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員。

其他發現

基本確認遺址祭祀區面積將近13000平方米

2020年至2022年,祭祀區共計開展發掘面積1834平方米,基本確認了祭祀區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方形分布範圍,與北側緊鄰的三星堆城牆平行,面積將近13000平方米。

祭祀區內分布的商代遺存均與祭祀活動有關,包括1986年發掘的一號坑、二號坑以及本次新發現的6座坑,在8座坑的周邊分布着矩形溝槽、小型圓形或矩形祭祀坑,以及南側的灰溝、西北部的建築。灰溝、建築基礎以及小型祭祀坑出土有金器、有領銅瑗、跪坐石虎、跪坐石人、石琮、石璧、玉鑿、綠松石和象牙等珍貴文物。在現有祭祀區表面堆積(第⑤層)之下還分布着埋藏整根象牙或相對完整玉石器的祭祀坑,表明該祭祀區延續使用時間較長,目前發掘的6座新坑為代表的祭祀遺存為該祭祀區偏晚階段遺存。

緊鄰考古大棚 確認一處80多平方米建築遺蹟

考古專家初步確認,除了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之外,緊鄰考古大棚,還存在一處面積超過80平方米的建築遺蹟,位於考古大棚西側,僅隔一條考古人員臨時通行的小路。現在,四川廣漢氣溫較高,且雨季將至,發掘不便,遺蹟需要時刻覆蓋塑料布以防雨保濕。專家介紹,早在2020年夏季,這處建築遺蹟就已初露端倪,直到2021年10月,考古隊才正式對它展開發掘。截至目前,考古專家已經基本摸清這座建築的形制,並把它簡稱為F1。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工作隊喬鋼介紹,F1整個四個邊都已經找到了,寬8米左右,長10米左右,整個房子的面積將近86個平方。

從F1正射影像圖,也就是它現階段的「證件照」來看,這座建築呈長方形。不過,與我們熟悉的坐北朝南不同,它基本呈東北—西南走向。專家表示,這種方向布局,與大棚內的祭祀坑基本一致。隨着發掘工作的推進,F1獨特的修建方式,同樣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

考古專家喬鋼表示,建房之前,先在這個平面上挖了一個基坑,目前這個基坑的四個邊界也基本上明確了,面積大概是220平方米,80厘米深,是一層一層地填,填完一層,可能會經過一層夯打。

據了解,位於三星堆遺址北面的青關山大型房屋建築基址,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是三星堆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商代單體建築基址。

F1面積超過80平方米,同樣被考古專家認為是大型建築,尤其是在F1附近還發現了類似的建築,極有可能組成一組建築群。更重要的是,這處建築遺蹟緊鄰8個祭祀坑,3000多年前,它究竟承擔着怎樣的功能?它建成的時間,比大棚內的8個祭祀坑是早還是晚?新的謎團,有待發掘出土更多的證據,加以解釋。

發現多個小型祭祀坑 小的直徑約40厘米大的約2米

隨着考古工作層層推進,又接連發現了中分髮型的石跪坐人像石虎、玉鑿等禮器,專家判斷,這一片可能存在小型祭祀坑。

這條溝由晚期人類活動形成,它從F1中間穿堂而過。當考古專家清理這條溝時,陸續發現了石跪坐人像、石虎、石琮、玉璋,甚至還有金器銅器的殘片。其中的石跪坐人像,髮型中分,耳朵碩大,具有典型的三星堆風格。

這些器物通常是祭祀用的禮器,一經發現,就引起了考古人員的高度警覺。與8個祭祀坑出土的文物相比,這些器物的材質和做工略顯粗糙。

因此,考古人員依據豐富的經驗大膽推測,F1周圍可能存在着小型祭祀坑。當他們在晚期溝的頂端溝壁上發現象牙時,猜測變成現實的砝碼,又增加了幾重。

喬鋼介紹,象牙是比較特殊的一種器物,在祭祀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在這邊發現了一個坑裡面有象牙露頭了,還不止一根,接近三四根的樣子,我們基本上也就能夠判定,這個坑應該也是屬於一種小型的祭祀坑。」

喬鋼介紹說,截至目前,在F1周圍,已經發現多個類似的小型祭祀坑,坑的形狀有方有圓,小的直徑約40厘米,大的直徑接近2米。這一片區域的考古發掘,很少出現生活類器物。綜合多重因素,考古專家推測,這裡應是古蜀人祭祀活動的專區所在。古人把祭祀用的青銅器、玉石器、金器等重器,最終埋在這,把這個位置作為它們最終的歸宿。

而這些新發現的小型祭祀坑與大棚內的8個坑,有着怎樣的關聯?又能成為解讀三星堆怎樣的新密碼?有待接下來的考古發掘研究給出答案。

科技賦能

複製器物再摧毀 探究古蜀人謎之行為

三星堆本輪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開展以來,大量珍貴的青銅器、金器、玉器等文物相繼出土,考古工作者正在一步步揭開三星堆神秘的面紗。

復原銅鈴 聽「古音」辨功用

記者從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工作隊獲悉,7號坑提取的器物中不斷發現全新器型,其中有大量銅鈴,極具特色。這些銅鈴會不會是古蜀人的風鈴?會發出怎樣的聲音?相關的復原工作,目前正在籌備中。

從2020年12月11日開始發掘至今,堆滿小件器物的7號坑,已有近1/3的文物提取出土,尤其是銅鈴,不僅大小迥異,在紋飾方面,就有素麵和花瓣狀紋飾等多個類型,極具特色。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工作隊黎海超介紹,出土的數量很多,現在沒有完全提取完,但是目前能看到的有幾十件。另外,它類型很多,而且大小差異非常大,最大的超過20厘米,最小的可能只有5厘米。

黎海超介紹,接下來將做一些復原實驗,用三維掃描,還有3D打印的這些先進科技手段,對銅鈴做1比1的復原。再對它進行科學的測音工作,最終看看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功能。

複製器物再摧毀 解碼三星堆謎題

除了復原銅鈴,進行測音等針對性的研究,今年內,考古專家還將開展更大規模的實驗考古,複製部分三星堆出土器物,再打碎焚燒,模擬3000多年前古蜀人的謎之行為,以此解碼三星堆謎題。

從三星堆8個器物坑發掘情況看,出土文物基本為破碎殘損狀態,很多器物在掩埋前,都經受過擊打和焚燒。古蜀人為何會做出這一奇特行為,長期以來,一直是三星堆的一個未解之謎。

據介紹,實驗考古,是通過可控條件下的模擬實驗,復原古人的行為和產生物質遺存的一種考古學研究方法,研究者可藉此認識並解讀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探尋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

7號坑將發掘至八九月 文物或達上萬件

截至目前,考古發掘顯示,三星堆7號坑仍保持着「小而美」的特點,滿坑小件器物堆積,顯得「琳琅滿目」。現在考古專家預計,7號坑可提取文物上萬件。

考古專家介紹,7號坑以玉石器為主,玉璋、玉鑿居多;青銅器則以小件器物為主,發現了神樹殘枝、眼形器、銅鈴、掛架、銅瑗等,數量十分可觀。器物小、碎片多,按照精細化發掘要求,文物不論大小,都要記錄三維坐標和影像資料,再進行提取登記等,工作量巨大,預計發掘工作持續到今年八九月份。

目前,7號坑器物層已經提取了將近1/3,埋藏狀態更加清晰起來,基本為西段略薄、東段偏厚,最厚的部分15—20厘米。[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