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對葉丹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對葉丹參
t01b8c3aa57a985cc44.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432968&sid=151470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三對葉丹參

漢語拼音:Sān Duì Yè Dān Shēn
別名:小紅參、小紫丹參、小丹參、紅根根藥(四川)
性味歸經:味苦、微甘,性溫;歸肝、心、腎經
功能:活血調經,祛瘀生新,益腎安神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血崩,腎虛腰痛,陽痿,失眠,多夢,跌打損傷

三對葉丹參,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三葉鼠尾草SalviatrijugaDiels的根。具有活血調經,祛瘀生新,益腎安神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血崩,腎虛腰痛,陽痿,失眠,多夢,跌打損傷。[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三對葉丹參

拼音名:Sān Duì Yè Dān Shēn

別名: 小紅參、小紫丹參、紅根根藥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via trijuga Diels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三葉鼠尾草的根。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挖,除去雜質,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900-3900m的山坡、山谷、溝邊、灌叢中、林下或草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

三葉鼠尾草,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肥厚,朱紅色,長3-10cm。莖被長柔毛。葉有單葉及三出複葉;下部莖葉常為三出葉,葉柄長5-7cm,葉上面均被密而貼生的剛毛,下面沿脈上被疏柔毛。輪傘花序2花,疏離,組成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花萼鐘形,外被具腺長柔毛內面被微硬伏毛,二唇形;花冠藍紫色,帶有黃色斑點,外面近無毛,內面具毛環;花絲長約5mm,藥隔長約8mm,彎成綿形,下下壁近等長或上壁稍長。小堅果長橢圓形,暗棕色,無毛。花期7-9月。

性狀

性狀鑑別

根莖頂端殘留有莖基。根1至數條,細長圓柱形或彎曲,多分枝,直徑0.5-4mm;表面朱紅色,有縱棱。質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樣或纖維性,木栓層朱紅色,皮部灰褐色或灰白色,木部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氣微香,味淡,微苦澀。

顯微鑑別

  • 根橫切面:邊緣不規則波狀彎曲。木栓層外側為2-3列壓縮的扁長細胞,其下方為1-2列長方形較大的細胞,木栓細胞壁微木化。皮層稍寬。韌皮部較窄,無厚壁組織。形成層成環或射線部 位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有時偏向一側,導管束 3-6束呈放射狀排列;木纖維成群分布於木質部中心的導管旁。
  • 粉末特徵:紅棕色。1.網紋及具緣紋導管直徑16-56μm,網紋導管分子較小,末凋斜尖或鈍圓,網孔細狹,穿孔位於端壁或側壁,具緣紋孔導管較粗大,具緣紋孔類圓形,排列稍密,有的具網狀三生增厚。2.木張維長梭形,末凋斜尖或鈍圓。纖維管胞具緣紋孔點狀,紋孔口斜裂縫狀;韌型纖維紋孔斜裂縫狀,稍寬。

化學成分

根含三葉鼠尾酮(triiuganone)A、B、C,丹參酮(tanshinone)ⅡA、ⅡB,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tanshiquinone),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二氫丹參酮(dihydrotanshinone)Ⅰ,丹參酸甲酯(methyl tanshinonate),羥基丹參酮(hydroxytanshinone)ⅡA,羥基亞甲基丹參醌(hydroxymethylenetanshiquinone)。此外還含彌羅松酚(ferruginol),柳極酚(sugiol),三十酸(triacontanoic acid),三十四酸(tertatriacontanoic acid),二十八酸(octacosanoic acid),十六酸(hexadecanoic acid),消施高絲氨酸(dl-homoserine),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野雅椿酸(euscaphic 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鞘蕊花酸(coleonolic acid)。

歸經

肝;心;腎經

性味

味苦;微甘;性溫

功能主治

活血調經;祛瘀生新;益腎安神。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血崩;腎虛腰痛;陽痿;失眠;多夢;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三對葉丹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三對葉丹參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