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大任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大任務

三大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擔負的打仗、做群眾工作生產三項基本任務的簡稱。又稱戰鬥隊工作隊生產隊

內容與要求

中國人民解放軍擔負的三大任務是三位一體不可缺一的。這是由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中國革命的特點以及中國的國情決定的。如果背離三大任務,則決然不能完成黨賦予軍隊的使命。

①打仗。這是人民解放軍的第一位任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解放勞動人民,必須建立革命軍隊,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主要的鬥爭形式是作戰,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打仗消滅敵人,保證作戰勝利,開闢和鞏固革命根據地,建立和保衛革命政權,必然成為人民軍隊最經常最重要的一項根本任務。建立全國統一的人民政權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仍然是一支戰鬥隊。只要世界上還存在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其他戰爭因素,人民解放軍就永遠不能鬆懈鬥志,其根本職能依然是執行作戰任務。[1]

②做群眾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子弟兵。它服從和服務於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和路線,服從和服務於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的目標。在革命戰爭年代,除擔負打仗任務外,還要做群眾工作,發揮工作隊的作用,即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在人民政權機關建立起來之前,軍隊政治機關還要暫行代理政權機關的職能。在全國建立統一政權後,軍隊仍要開展群眾工作,但其內容、形式和範圍則與革命戰爭年代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和建黨建政的工作隊任務有很大區別,主要是開展擁政愛民活動,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密切軍政軍民關係,保持軍民一致。

③生產。中國人民解放軍擔負生產任務,發揮生產隊的作用,是由於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沒有建立全國統一政權,人民軍隊不可能有固定的軍費保障,這就決定了軍隊在擔負作戰任務的同時,必須設法籌措給養和作戰所需物資,盡力從事自給性生產經營活動,以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尤其是處於中國農村的長期游擊戰爭環境,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軍隊擔負生產隊的任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不僅對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以至於對整個革命任務的完成都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軍隊經費由國家保障供給,軍隊仍然擔負一定的生產任務,但不是自給性的生產,主要是通過參加生產勞動增加社會財富,補充國家軍費的不足,用以改善部隊生活,減輕國家和人民的負擔。

基本概況

中國人民解放軍擔負的三大任務,依據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和當時的鬥爭形勢,確定具體內容。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927年12月,毛澤東在江西省寧岡縣礱市總結中國工農革命軍攻打茶陵縣城戰鬥經驗時,為工農革命軍規定了打仗、籌款、做群眾工作三項任務。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給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前敵委員會的指示信中提出,紅軍的根本任務是發動群眾鬥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游擊戰爭,武裝農民並擴大自身組織;擴大游擊區域及政治影響於全國。指示信指出,紅軍不能實現上述任務,則與普通軍隊無異。[2]

同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明確規定,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幾項重大的任務,並將三大任務教育作為紅軍政治訓練的重要內容。全國各地紅軍執行三大任務,全心全意為革命戰爭和根據地建設服務,在強敵包圍之中不斷發展壯大。紅軍在執行作戰任務中,連續擊敗了國民黨軍隊優勢兵力的「進剿」「會剿」和「圍剿」,累計消滅近百萬國民黨軍隊。紅軍除擔負打仗消滅國民黨軍事力量外,還大力開展群眾工作,宣傳、組織、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實行土地革命,帶領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組織赤衛隊,建立工農兵革命政權。在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先後創建了江西中央蘇區和湘鄂西、海陸豐、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根據地,成為蔣介石反動統治的最大威脅,給全國人民帶來最大希望。但是,這些農村革命根據地處於分散的孤立的山區或遠離大城市的窮鄉僻壤,又處於四周白色包圍之中,紅軍的物資供應極為困難,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支持戰爭,籌款便成為紅軍的又一項重要任務。各地紅軍除依靠對敵作戰的繳獲外,主要依靠打土豪和募捐籌集給養,從而維持了紅軍的生存與發展。1934年,由於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在建軍問題上,把紅軍的三項任務縮減成為單純的打仗一項,不適當地要求部隊正規化,用所謂「正規」戰,代替正確的人民戰爭,給紅軍建設和根據地建設造成嚴重消極後果。長征途中,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紅軍部隊恢復和堅持了執行三大任務的傳統。在與強大國民黨軍艱苦作戰的同時,積極宣傳群眾,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黨的民族政策,戰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擴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起到了「宣傳隊」「播種機」的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

為適應抗日鬥爭的需要,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原來執行的三大任務發展成為打仗、做群眾工作和生產三項任務。八路軍、新四軍在共產黨的一元化領導下,以軍事鬥爭為中心,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和廣泛的游擊戰爭的作用,抗擊了侵華日本軍隊的大部和幾乎全部的偽軍,粉碎了日偽軍的圍攻、「掃蕩」「蠶食」和封鎖,解放了大片國土。在對日偽軍作戰的同時,還同全國人民一道,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八路軍、新四軍在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中,實行人民戰爭,深入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抗戰,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擴大抗日武裝,鞏固抗日根據地;組織官兵幫助群眾貫徹共產黨制定的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從政治上、經濟上給廣大勞動人民以實際利益,充分調動其抗戰積極性。為了改善和加強軍政軍民團結,從陝甘寧邊區到其他抗日根據地,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擁政愛民運動,從而克服了軍閥主義的影響,密切了軍政軍民關係。在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為了戰勝日軍的野蠻進攻和國民黨的包圍封鎖所造成的財政和經濟困難,八路軍、新四軍響應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積極參加大生產運動,擔負起生產隊的任務。在不妨礙作戰的情況下,全軍部隊開荒種糧種菜,紡紗織布,打柴燒炭,發展以自給為目標的農業及工商運輸業,維持了部隊供給,改善了官兵生活,減輕了人民負擔,為堅持抗戰、奪取最後勝利提供了物質保證。

解放戰爭時期

人民解放軍貫徹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方針,在對國民黨軍進行作戰的同時,大力開展群眾工作。在全國內戰爆發前,全軍派出大批官兵組成工作隊,協助地方黨組織和人民政府發動群眾,普遍開展減租減息和在部分地區進行土地改革運動,消滅封建勢力,幫助人民群眾翻身解放,改善人民生活,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組織民兵武裝,動員青年踴躍參軍。同時,繼續開展大規模生產運動,發展工農業生產。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全面加強解放區戰略後方建設,增強了迎擊國民黨軍隊進攻的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全國內戰爆發後,隨着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新解放區迅速擴大,人民解放軍大量地擔負起了工作隊任務。在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取得勝利後,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遵照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決定和中央軍委的部署,在向全國大進軍中,全軍派出大批官兵,在地方黨的統一領導下,接管城市,開闢新區,建設人民政權,恢復工農業生產,建立革命秩序,對推動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贏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在國內沒有消滅階級和世界上存在着帝國主義制度的歷史時期,人民解放軍還是一個戰鬥隊,對於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的誤解和動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解放軍擔負着解放戰爭的未竟任務和大規模的剿匪作戰任務,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人民解放軍在繼續執行戰鬥隊任務的同時,還大量地擔負了工作隊的任務。全軍抽調數十萬官兵,組織上萬個土改工作隊,開赴農村,深入基層,發動群眾,實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地方黨委統一領導下,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減租退押、清匪反霸鬥爭。在此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和《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及有關政策規定,幫助群眾進行土地改革,給無地缺地農民分配田地,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同地主惡霸開展面對面的鬥爭,徹底摧毀封建制度和封建勢力。

為了加快恢復國民經濟,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在建國初期明確指示,全軍除擔負作戰和執行勤務外,還應當擔負一部分生產任務,使人民解放軍不僅是一支國防軍,而且是一支生產軍,藉以協同全國克服長期戰爭所遺留下來的困難,加速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人民解放軍參加生產,應從長期建設的觀點出發,重點在於以勞動增加社會和國家的財富。全軍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動員和組織大批人力、物力投入恢復國民經濟的鬥爭,突擊搶修遭受戰爭破壞的公路、鐵路、橋樑、機場、港口、工廠和礦山,參加治理江河和大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幫助恢復和發展中、小學校和文化體育設施。同時,還抽調大批建制部隊屯墾戍邊,復員150萬官兵參加國家各條戰線的建設事業。各部隊還組織開荒種地,自籌資金興辦工廠、作坊,生產出大批糧食、棉花和日常生活用品,不僅部分地解決了部隊的吃飯穿衣問題,有的還有盈餘上交國家。

隨着全國統一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人民解放軍作為國家政權的組成部分,依據黨、政府和軍隊的任務分工,根本職能已由過去奪取和建立革命政權轉變為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努力為人民服務。據此,軍隊主要任務是加強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平時進行嚴格的教育訓練,全面提高部隊軍政素質和戰鬥力,隨時做好消滅入侵之敵和鎮壓敵對勢力顛覆人民共和國的戰鬥準備。50多年來,人民解放軍多次勝利地完成了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和平息反革命暴亂的任務,捍衛了祖國安全,保衛了社會主義共和國和人民的和平勞動。同時,作為軍隊自身建設,人民解放軍繼承和發揚做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廣泛持久地開展擁政愛民活動,積極參加搶險救災,支援社會公益事業,進一步密切了軍政軍民關係。這些群眾工作已不同於革命戰爭年代的建黨建政的工作隊任務。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軍普遍開展了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培養軍地兩用人才,創建雙擁模範城(縣)活動,創造了軍隊群眾工作的新形式。按照服從國家建設大局的要求,在保證完成教育訓練的同時,調撥人力、裝備和器材,擔負國家和地方的急難險重工程任務,在不妨礙戰備的情況下騰出機場、港口、國防工業設備,大力支援國民經濟發展。1998年,中央軍委作出軍隊和武警部隊停止一切生產經營的重大決策,進一步突出戰鬥隊的作用。2016年3月,中央軍委印發《關於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活動的通知》,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分步驟停止軍隊和武警部隊一切有償服務活動。新形勢下,人民解放軍依據擔負的歷史使命,牢固樹立永遠是一支戰鬥隊的思想,把全部心思用在能打仗、打勝仗上,不僅成為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而且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