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袁術之死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袁術之死,漢末刀兵起四方,無端袁術太猖狂①。

不思累世為公相②,便欲孤身作帝王。

強暴枉夸傳國璽③,驕奢妄說應天祥④。

渴思蜜水無由得⑤,獨臥空床嘔血亡。

【釋詞】

①無端:無來由,無緣無故。宋玉《九辯》:「蹇充倔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

②累世:歷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③枉:白白地,徒然。李白《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枉夸,白白地誇飾。傳國璽:相傳秦始皇得藍田玉雕為印,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秦亡歸漢,歷代以此為帝王象徵。

④妄說:妄,胡亂。《史記·項羽本紀》:「無妄言!」妄說,胡說。天祥:自然中祥和喜慶的徵兆。

⑤無由:無從。

三國詩詞《袁術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這首詩對袁術的一生作了高度的概括。一個名門望族的子弟,割據一方,驕狂殘暴,淫奢無度,正如古人云:「多行不義必自斃。」袁術稱帝不久,落了一個孤家寡人、暴病而亡的悲慘下場。

袁術出身「四世三公」的望族官宦世家,是袁紹的堂弟。東漢末年成為北方十二個豪強集團的頭子之一。他自恃地廣人多,狂愚而逞。《三國演義》對他的描寫筆墨不多,基本上取自《三國志》和裴註裡的素材,只是在細節上略有虛飾。其中最主要的是虛構了傳國玉璽一物件,像小說情節中的貫穿物一樣,構成了小說情節中階段性的線索。起初孫堅的將士打掃皇宮廢墟,意外發現傳國玉璽。孫堅暗喜,便與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聯軍不辭而別,回到江東另圖大事。不幸他英年而逝,將玉璽傳給其子孫策。孫策投靠袁術,屢立戰功,但不受重用。他不得不以傳國玉璽為抵押,換得軍隊,自己去開創基業,從此這塊象徵天子的寶物就落到袁術手中。小說家有機地將傳國玉璽和袁術僭號稱帝的事件聯繫在一起,更有力地突出袁術「不思累世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強暴枉夸傳國璽,驕奢妄說應天祥」

小說這樣描寫:「卻說袁術在淮南,地廣糧多,又有孫策所質玉璽,遂思僭稱帝號;大會群下議曰:『昔漢高祖不過泗上一亭長,而有天下;今歷年四百,氣數已盡,海內鼎沸。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歸;吾欲應天順人,正位九五。爾眾人以為何如?』主簿閻象曰:『不可……』術怒曰:『吾袁姓出於陳。陳乃大舜之後。以土承火,正應其運。又讖雲:『代漢者,當塗高也。』吾字公路,正應其讖。又有傳國玉璽。若不為君,背天道也。吾意已決,多言者斬! 遂建號仲氏……」

袁術這兩段話,前者出自《三國志》本傳;後者除傳國玉璽一句而外,出自裴松之注引《典略》,基本上語出有據。小說家對袁術刻畫的筆墨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徵:愚狂。在豪強兼併的局勢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顯得名正言順。而袁術一意孤行,狂妄稱帝,首先在政治上便陷入孤家寡人的地步。何況他本來就四面樹敵,與袁紹有隙;與劉表為敵;與孫策斷交;與呂布時好時惡。所以當袁術在壽春稱帝時,曹操為了消滅他,不僅令出天子,而且對其周圍盤踞的大小豪強勢力,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施展一系列權術,以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袁紹為大將軍、呂布為左將軍、孫策為騎都尉,領會稽太守,將袁術置於孤軍作戰的地步,使其在軍事上屢遭失敗,一蹶不振。另外再加上他驕奢過度,不恤軍民,眾皆背反,失敗滅亡已成必然之勢。

小說家刻畫袁術臨終而亡時的狼狽悲慘的樣子,是在裴注的基礎上,又虛構了幾筆,強化了這一細節的典型性。裴註記載:袁術「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坐欞床上,嘆息良久,乃大咤曰:『袁術至於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斗余而死。」小說描寫:「時當盛暑,糧食盡絕,只剩麥三十斛,分派軍士。家人無食,多有餓死者。術嫌飯粗,不能下咽,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庖人曰:『止有血水,安有蜜水!』術坐於床上,大叫一聲,倒於地上,吐血斗余而死。」這個細節中庖人語含譏諷,袁術竟無言而對,大叫而亡,尖刻地描寫了袁術慘敗到了眾叛親離,連庖人都敢直面相譏。這和他當年驕狂不可一世之時,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渴思蜜水無由得,獨臥空床嘔血亡。」這聯正是對這個細節的概括。[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