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獨夫袁紹少機謀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獨夫袁紹少機謀,逆耳忠言反見仇①,獨夫袁紹少機謀②。

烏巢糧盡根基拔③,猶欲區區守冀州④。

【釋詞】

①見仇:見,表示被動。被仇恨。

②獨夫:言天命已絕,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清·唐甄《潛書·任相》:「人君之患,莫大於自尊。自尊則無臣,無臣則無我,無民則為獨夫。」

③烏巢:地名。故址在今河南封丘西北。官渡之戰時,曹操偷襲烏巢,焚袁軍糧草。

④區區:少,小。賈誼《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冀州:東漢州名。治所鄴縣,在今河北臨漳西南。

三國詩詞《獨夫袁紹少機謀》原文及賞析

【賞析】

袁紹謀臣沮授被拘禁在軍中,夜觀天象,預料曹軍可能劫掠烏巢屯糧之所,急忙報告袁紹。袁紹非但不聽忠言,反而怒斥沮授:「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眾!」隨令人監押出去。果不出沮授所料,烏巢屯糧之所被曹操燒掉,軍心惶惶。官渡一戰,袁紹大敗,只在倉皇中帶領隨行八百餘騎,奔回冀州。

沮授忠心耿耿,雖被拘禁,但不顧個人的得失,仍然為袁紹進獻良謀,結果「逆耳忠言反見仇」。如果孤立地看待這件事情,也許認為袁紹一時執迷不悟。如果把這件事情和袁紹官渡之戰前一系列的決策聯繫起來,就會深刻地體會到:「獨夫袁紹少機謀。」

「少機謀」對一位統帥人物來說是致命的缺點。統帥是人才群體結構中的核心人物,具有高能的聚合力。他的認識、判斷和決策,時刻都應體現高屋建瓴的戰略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害相衡趨其輕」的原則,時刻保持統帥的明智,而不會因個人一時的好惡而隨意做出蠢事。袁紹由於「少機謀」導致他一錯再錯,終於走向敗亡。

袁紹的帳下雖然謀士成群,智囊雲集,但一到決策時,謀士們各抒己見,意見相左。這與袁紹內部兩個集團的矛盾和火併有直接的關係,審配、田豐、沮授是河北集團的,荀湛、辛評、郭圖是潁川集團的。袁曹大戰前夕,袁紹「聚文武,商議興兵伐曹操」。謀士田豐反對,他說:「兵起連年,百姓疲弊,倉廩無積,不可復興大軍。」審配不贊同,他的理由是:「以明公之神武,撫河朔之強盛,興兵討曹賊,易如反掌,何必遷延日月?」於是謀士沮授反對,謀士郭圖支持。「四人爭論未定,紹躊躇不決」。袁紹優柔寡斷,不知取捨,正說明他缺乏高能人才的素質,特別是統帥的素質。由於核心人物缺乏決斷,不分良莠,內部自然就不會團結。從袁紹集團出來的荀彧對這一點了如指掌。他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郭嘉也有同感,對曹操說:「紹性遲而多疑,其謀士各相妒忌,不足憂也。」

古人云:「獨夫,言天命已絕,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袁紹不善用人,甚至迫害人才,必然導致人才流失。不但荀彧、郭嘉、許攸等謀士離他而去。就是效死之士如沮授、田豐等也無所施其能。張郃、高覽則因被疑,憤然陣前倒戈。曹操攻戰冀州後,曾在袁紹墓前回憶過當年兩人的一段對話:「昔日吾與本初(袁紹)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從袁、曹的對話中,可見袁紹看中的是地利和兵力,曹操看中的是人才和謀略。二者相比,重地輕人,失人失地;愛人用才,無往不勝。所以諸葛亮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十分準確地指出了袁紹「少機謀」是其敗亡的重要原因。[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