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水淹七軍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水淹七軍,夜半征鼙響震天①,襄樊平地作深淵②。

關公神算誰能及,華夏威名萬古傳。

【釋詞】

①征鼙:軍隊作戰時用的小鼓。

②襄樊:在湖北省的西北部、江漢中游。東漢為襄陽郡治,轄境相當於今湖北襄陽、南漳、宜城、當陽、遠安等縣地。東漢三國時代沒有襄樊這個名稱。

三國詩詞《水淹七軍》原文及賞析

【賞析】

關羽率兵攻打樊城,曹仁告急。曹操急令于禁、龐德共起七路大軍來解樊城之圍。關羽和龐德交戰時,不慎左臂中箭負傷,兩軍遂形成相持態勢。于禁、龐德便在樊城以北十里山谷下寨。關羽冒雨視察,得知曹軍紮營在罾口川險隘之處,便派人到襄江上游的各溝谷水口處,截流聚水,待洪水猛漲時,放水淹曹營。

「夜半征鼙響震天,襄樊平地作深淵。」這兩句詩描繪了關羽在襄江上游截流聚水,待水位高漲,再決口放水,造成水浪滔天,泛濫成災。「是夜風雨大作。龐德坐於帳中,只聽得萬馬爭奔,征鼙震地。」急出看時,「四面八方,大水驟至;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平地水深丈余」。無情的江水,淹沒了曹軍的將士。

關羽水淹七軍,是他成功地利用了自然條件和自然力量,因此說,得人謀者得天時,得人謀者得地利。關羽的「人謀」是他靈活運用兵書,深入實地考察,尋到的破敵之策。當關羽得知曹軍於樊城之北下寨,「便引數騎上高阜處望之,見樊城城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城北十里山谷之內,屯着軍馬;又見襄江水勢甚急。看了半晌,喚嚮導官問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對曰:『罾口川也。』關公喜曰:『于禁必為我擒矣。』將士問曰:『將軍何以知之?』關公曰:『魚』入『罾口』,豈能久乎?』諸將未信。公回本寨。時值八月秋天,驟雨數日。公令人預備船筏,收拾水具。關平問曰:『陸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于禁七軍不屯於廣易之地,而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方今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泛漲;吾已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為魚鱉矣』」,關羽之謀,深得兵家之奧。《孫子兵法·行軍篇》中說:「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于禁移軍于山谷之中,違背了兵法的原則。關羽正是利用了「七軍」之誤。正如詩中所說「關公神算誰能及」,這「神算」就是智謀。

關羽得天時,用地利。人事上,曹軍統帥于禁對龐德的妒嫉和挾制也有助於關羽。在關羽養傷期間,龐德多次要出戰,于禁只是不肯。于禁怕龐德搶了頭功,便把七軍轉過山口,令龐德屯兵于山谷後,使其不能進兵。這種狹隘的妒嫉心理遮住了于禁的理智,督將成何曾提醒于禁:「大軍屯於川口,地勢甚低;雖有土山,離營稍遠。即今秋雨連綿,軍士艱辛……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宜早為計。」于禁反認為成何「惑吾軍心」,把他斥責一頓。而龐德聽了成何之見,認為「汝所見甚當。於將軍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軍屯於他處」。結果,就是這天夜裡關羽放水淹了七軍。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名大震,嚇得曹操幾乎欲遷都,以避其銳。真是「華夏威名萬古傳」。[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