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古城聚義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古城聚義當時手足似瓜分①,信斷音稀杳不聞②。

今日君臣重聚義③,正如龍虎會風雲④。

【釋詞】

①手足:比喻兄弟。《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瓜分:像剖瓜一樣分割國土或劃分疆土。這裡借指離散。

②杳(yao):深遠,不見蹤影。聞:聽。

③聚義:為維護正義而聚集在一起,進行反抗統治者的武裝鬥爭。《水滸傳》第五十八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

④龍虎會風雲:《周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古代常用龍虎風雲比喻聖主賢臣的遇合。

三國詩詞《古城聚義》原文及賞

【賞析】

劉備被曹操打敗,投靠了袁紹;張飛落難碭山;關羽暫時依附了曹操,兄弟三人自桃園結義以來,被迫各自東西,不知音信。後來張飛奪得古城,關羽保護二位嫂夫人往投,又報之劉備,使他脫離袁紹,三人重新聚合在古城。小說情節稱之為「古城聚義」。

「今日君臣重聚義」,是全詩的詩眼,它包含了多重意義。

其一,自劉、關、張離散後,「信斷音稀杳不聞」。由於關羽在曹營里,引起劉備和張飛的懷疑。劉備在袁紹帳下,聽說關羽幫助曹操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解了白馬之圍,乃寫信給關羽,指責他「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當關羽來古城投奔張飛時,張飛怒喝:「你既無義,有何面目來與我相見!」口口聲聲還要殺了這「負義之人」,「揮矛向關公便搠」。當他們對關羽的懷疑消解後,「義」已不再是桃園結義時的那種道德觀念,而是融化在各自患難的體驗之中,傾注在彼此厚愛的感情之中,「重聚義」後,恩義如山,至死不移,成為維繫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最高準則。可見,從「桃園聚義」到「古城聚義」,「義」從觀念升華到感情,化作了自覺的行為和巨大的力量。

其二,這首詩在嘉靖本中原是八句,毛宗崗修改時,刪掉了後四句,使詩句更為凝練。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刪掉的後四句:「玄德、關、張離散後,古城天遣再相逢。從來良將隨明主,惟有常山趙子龍。」便會發現,這個累贅的半截詩告訴我們,所謂「今日君臣重聚義」,不僅指劉、關、張,還應當包括趙雲。當年劉備在公孫瓚那裡遇見趙雲,便有喜愛之意,趙雲亦有投靠劉備之心。今日劉備見趙雲來到古城相投,喜出望外,說:「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詩的後半截雖然刪掉了,但從小說的情節中,人們不難理解「古城聚義」已有了劉蜀重要的武將趙雲。

其三,「桃園結義」和「古城聚義」都是講「義」的表現,但其內涵不完全相同。劉、關、張桃園結義時,他們都是草莽英雄,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而結義的。只是依照齒序分出了兄弟,地位都是平等的,代表了下層人民對「義」的理解和共識,是兄弟之情義。而如今劉備已成為這個政治集團的領袖,他們之間不僅有兄弟之情義,而且還有了君臣之忠義。所以「君臣重聚義」,就意味着「義」這個道德觀念,是複雜的,既有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內容,又有下層勞動人民理解的內容,而且二者之間有一個共同交叉的層面,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內涵。至於它的外延,統治階級可以做出自己的解釋,為其所用。勞動人民也有自己的理解,奉守不移。而這次「古城聚義」,實際上劉備已把「義」捆在了「忠」上。忠義為本,成為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在此後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終生恪守的信條,無論在天翻地覆的巨變中,還是在滄海橫流的歲月里,大則出生入死,小則甘苦相隨。劉備與關、張的義,貌似兄弟之義;實則君臣之義。由於劉備把兄弟之義與君臣之義緊緊連在一起,更加強了他們之間感情的係數。從此,劉備有了一支可靠的基本的政治核心力量,「正如龍虎會風雲」。[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