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劉備摔子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劉備摔子,曹操軍中飛虎出①,趙雲懷內小龍眠②。

無由撫慰忠臣意③,故把親兒擲馬前

【釋詞】

①飛虎:比喻趙雲破陣斬將,殺出重圍,猶如飛虎。

②小龍:比喻年幼的阿斗,因他後來做了蜀漢皇帝,故把年幼的阿斗稱為小龍。

③無由:無從。

三國詩詞《劉備摔子》原文及賞析

【賞析】

趙雲衝殺出重圍,趕到長坂橋,得到張飛接應。又行了二十多里,才見到劉備。趙雲敘說了糜夫人之死和救護公子的經過,看到阿斗正睡未醒,非常高興,雙手遞與劉備。「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從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這首詩除了頌揚趙雲在「曹操軍中飛虎出」,捨生忘死,單騎救主而外,還突出了「劉備摔子」。對劉備這一舉止,歷來多認為是收買人心。歇後語「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毛宗崗夾批:「袁紹憐幼子而拒田豐之諫,玄德擲幼子以結趙雲之心。一智一愚,相去天壤。」但這些說法都失之片面,孤立地品評一件事,既與劉備的典型性格系統割裂開來,又往往囿於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因而,有儒者見之謂之儒、道者見之謂之道的偏頗。

劉備的典型性格具有雙重性,是仁義和功利對應的矛盾性的體現。他作為一代爭霸開國的君主,不能離開封建的功利,也不能不運用權謀;而且還以道德信義標榜自己,號召天下。這種矛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暫時地統一在一起,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卻是不可調和的。表現在《三國演義》劉備身上,這種矛盾性不僅不明顯,相反,寬仁信義還有助於他廣攬人才,擴大號召力,深得人心。然而封建道德本身就帶有虛偽的特徵,有時愈是寬仁禮讓,愈是虛偽欺人。劉備摔子正是這種思想性格支配下的典型表現。劉備喜愛趙雲由來已久。趙雲原是袁紹屬下,因見袁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投公孫瓚。劉備在公孫瓚那兒初見趙雲,「便有不舍之心」。後來公孫瓚兵敗自焚,趙雲經歷一段四處飄零、占山落草的經歷後,終在在古城與劉、關、張聚會。他對劉備表示:「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劉備對趙雲的忠義信而不疑,當大敗當陽,糜芳不明真情而言曰:「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劉備斥責他說:「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又說:「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劉備回答:「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出於這種堅定的信任,當看到趙雲血染征袍,出生入死,救阿斗而來,危難之中的劉備感激之至,一時情緒衝動,擲子於地,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其情是真誠的。由於劉備以摔自己的親兒子表示對趙雲的疼愛,不近人情,反倒愈是長厚愈是近偽。因而詩中含蓄地譏誚他:「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無由」二字寫透了劉備在情急危困之中沒有更好的辦法表達他對趙雲的感激,過分的表白反倒失去真意。

毛氏本不同嘉靖本《三國演義》此詩的地方,是將「故把親男擲馬前」中的「親男」改為「親兒」,用語準確,也更通暢。[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