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曹操奸雄》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曹操奸雄》,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將呂氏殺全家①。

如今闔戶逢人殺②,天理循環報不差③。

【釋詞】

①呂氏:呂伯奢,東漢末成皋人。曹操父曹嵩之結義兄弟,《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有一說,其全家被曹操妄殺。

②闔戶:全家。逢:遭遇。

③天理:自然的法則。《莊子·天運》:「順之以天理。」古人認為上天能主持公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循環相應。

三國詩詞《曹操奸雄》原文及賞析

【賞析】

曹操占據兗州,有了自己的地盤後,便派人去陳留將隱居琅玡的父親及家族四十餘人接來。途經徐州,陶謙接送款待,十分盛情。臨行還派部將張闓帶兵護送。不料,半路張闓圖財害命,殺了曹氏全家。小說家有感於此,寫詩一首。

這首小詩用意很明顯,是強化小說擁劉貶曹的政治傾向。小說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奔途中到其父結義弟兄呂伯奢家借宿。因「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遂起疑心,「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便認為圖己,誤將把宰豬沽酒,準備盛情接待他的呂伯奢家人殺害。呂伯奢家人的死是無辜的。曹操出莊後遇到呂伯奢本人,為防呂伯奢見家人被殺而報復,又「知而故殺」呂伯奢。關於這件事《三國志》沒有記載,只是裴松之注中記下了不同的三種說法:

一、《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這顯然是自衛殺人,說不上什麼好與壞。

二、《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人而去。」因疑心而殺人,雖說缺德,但尚有可諒之處。

三、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這一條記載展示了曹操極端利己主義的惡德。

而小說家不但採用了第三種說法,而且又創造了一個細節:路遇呂伯奢,曹操故意虛喚別人,待呂伯奢回頭剎那間,「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假如說曹操殺呂伯奢家人是誤殺,那麼殺呂伯奢本人則純粹是故意殺人。這種惡德是要遭報應的,所以當曹操的父親及家人被殺,小說家認為是因果報應:「天理循環報不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佛家的信條。《法苑珠林》卷八雲:「故經曰:『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道德倫理觀念,人們應當做好事,不要做壞事。古人有格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未報,時節未到。」小說家用佛家的因果學說來解釋這件事並不恰當,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亂世群雄爭權奪勢、殘殺無辜的階級本質。[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