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八陣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八陣圖》,功蓋三分國①,名成八陣圖②。 江流石不轉③,遺恨失吞吳④。 【釋詞】 ①功蓋三分國:諸葛亮的蓋世功業,是指他輔佐劉備,開創蜀漢事業,以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 ②八陣圖:夔州西南永安宮前

【原文】

功蓋三分國①,名成八陣圖②。

江流石不轉③,遺恨失吞吳④。

【釋詞】

①功蓋三分國:諸葛亮的蓋世功業,是指他輔佐劉備,開創蜀漢事業,以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

②八陣圖: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聚石成堆,縱橫棋布。夏時水沒不見,冬時水退石出,相傳是諸葛亮所作的八陣圖遺蹟。

③江流石不轉:八陣圖的石,受江水衝擊,數百年來,屹然不移。

④遺恨失吞吳:諸葛亮一生主張聯吳伐魏,後因劉備急於報關羽之仇,發兵征吳,大敗而歸,使蜀國喪失了元氣。從此,諸葛亮竭盡努力,然無回天之力。 數年伐魏無功,蜀漢二世而亡。這是千古遺恨。

三國詩詞《八陣圖》原文及賞析

【賞析】

《三國演義》引入的這首詩,是杜甫當年初到夔州時所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

關於諸葛亮的「八陣圖」,歷史上流傳已久。瞿塘峽的夔門是入川的咽喉要道,戰略上非常重要。那裡有一大片寬闊的卵石河灘,每當枯水季節會全部露出,這就是八陣圖所在地。酈道元《水經注》上記載:「亮所造八陣圖,東跨故壘,皆累細石為之。自壘南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王應麟《玉海》載:「漢昭烈帝初置五軍,其將校略如西漢,諸葛武侯治蜀,以八陣教練將士。」可見,八陣圖很可能是諸葛亮當年的練兵場。

《三國演義》的描寫,把諸葛亮的「八陣圖」神化了。早在西川諸葛亮看了馬良繪製的蜀軍七百里連營的圖本之後,已預料到蜀軍失敗的可能,便對馬良說:劉備若敗,可速退至白帝城,我已「伏下十萬兵在魚腹浦矣」。馬良聽後大驚,他曾往來魚腹浦數次,「未嘗見一卒」,怎麼會突來十萬大兵?諸葛亮曰:「後來必見,不勞多問。」這是鋪墊的伏筆。當陸遜夷陵得勝,追擊蜀軍離夔關不遠,發現「前面臨山傍江,一陣殺氣,沖天而起」。他疑有伏兵,令大軍倒退十餘里待命。幾次派探馬偵察,都說「前面並無一人一騎」。陸遜找來土人詢問,才知這裡叫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曾在這裡取石布陣。當他親自帶人直入石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涌,有如劍鼓之聲」。陸遜大驚,急欲出陣,卻無路可出。恰待此時,得遇諸葛亮岳父黃承彥,並告訴他:「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布下石陣,名『八陣圖』。反覆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從「八陣圖」中「死門」進入的陸遜,於是被黃承彥從「生門」引出,才倖免於難。陸遜出陣請教:「公曾學此陣法否?」黃承彥回答:「變化無窮,不能學也。」

小說極盡渲染,繪事了諸葛亮運用「八陣圖」的神機妙算,讓打勝仗的陸遜在這嘆曰:「孔明真『臥龍』也! 吾不能及!」於是下令班師。其實歷史上,劉備退守白帝城後,以徐盛、潘璋、宋廉為首的一批東吳將領,上表致孫權,紛紛要求繼續進兵。孫權便派人徵詢陸遜的意見。陸遜從大局出發,當機立斷,明確上疏:「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陸遜的見解與孫權的想法相合,於是才罷兵。

詩首聯用對仗句,極其集中、凝鍊地讚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接着,詩人憑弔遺址,抒發感慨。年年歲歲,大江東去,惟有「八陣圖」的石堆卻依舊如故。這「石不轉」賦有象徵意義,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貞不二,鞠躬盡瘁,如同巨石一般,久經江水的衝擊淹沒,從不動搖。遺憾的是劉備晚年,違背了東和孫權、北抗曹操的政治路線,結果夷陵兵敗,使蜀漢元氣大喪。當劉備死去,東吳和蜀漢經過痛苦的歷程,重新和好。然而事過境遷,三分天下的局勢漸至衰弱,鼎足之勢雖繼續維持,但諸葛亮卻沒有回天之力了。這首詩恨意綿綿,既譴責了劉備的吞吳失計,又潛在地留下一個陰影。[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