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絕·赤壁(杜牧詩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絕·赤壁(杜牧詩作)

杜牧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七絕·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寫了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

作品原文

七絕·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釋譯文

註解:

周郎:三國時東吳的大將周瑜

銅雀:即銅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二喬: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

譯文:

沉埋在沙中折斷的戰戟還沒有腐蝕,自己拿起來磨洗認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東風給周郎方便,銅台中深鎖的就會是二喬。

人物生平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晚唐時期人。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作品鑑賞

此詩的開頭卻只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一隻與古代戰爭有聯繫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嘆。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於發現了這隻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一場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重大戰鬥,英雄雲集,何等壯偉。「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二句論史抒懷作了鋪墊。全詩最精彩的,當然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是議論。「認前朝」,本來可以寫對這場戰爭的回顧,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緬懷,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歷史評價,而是直接的對歷史結局提出自己的評判。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於史家的評價。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文學成就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