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酉年端午拾遺(王必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酉年端午拾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丁酉年端午拾遺》中國當代作家王必東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丁酉年端午拾遺

一年一度的的端陽節如期而至了,不變的是節日,而變的是過節容顏,想想小的時候,除去過年,就數端午和中秋讓我魂牽夢繞了。期盼着的理由沒有那麼多,只是想把好吃的節日果品填入寡淡了的肚皮而已。這種感覺是如今兒童不曾經歷的,而生在七十年代的同齡們應該深有體會,當然大概如此吧,家境好的除外!

我對小時候的記憶,一多半與吃有關,而吃的事件一般都與家鄉的過節和紅白喜事有關。這是我們那個年代造就的影響,這種記憶除卻死去怕永遠洗刷不掉的。說到死,好在端陽節是紀念死的節日,我這裡放肆的口無遮攔,希望不要給大家添堵,最近微信圈裡有人把屈子拉出來說了一句話:我不跳江,你們哪有三天假期?姑且不說拿古人開涮是件不禮貌的事,就當下社會背景來說,生活節奏快速繁瑣,重壓下的人們都繃緊了神經經營着自己生活的藍圖,在中途有幾日的休閒,卻也是難得調節。中國歷史上和平的時期怕沒有超不過當下的,應該可以說我們在享受着幸福。

我是喜歡史地文學方面的書籍,縱觀古今,就端午節令的話題,談資就不勝枚舉。

南宋的陸放翁,大文學家,一生寫了近萬首詩,活了八十多歲,臨死寫下《示兒》的愛國情懷,千古留名,其中對端陽節的一首《乙卯重五》的詩,我覺得很有田園祥和氛圍: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陸游是浙江人,用現在廣東打工人相互流行稱呼算,和我是半個老鄉,我的家鄉三角粽子居多,當然也有四角的,而放翁說的兩角的,我至今實物不曾望見,也是我孤陋寡聞的體現,好在有電腦可以查詢圖資,想吃淘寶也可以幫忙,真實方便至極了。

當前社會的變遷再不是我小時候的窘迫境況了,只是我近一二十年遠離家鄉太久,石榴花的火紅十分讓我想念,而花落的百子石榴又讓我想到了月餅的中秋,可見意念中的吃總是改不掉的。

放翁的詩句使我想到兒時過端陽節的場景,他們那裡艾草插在頭上,我們卻不是這樣,依照舊規,每個門楣都是插上三條艾草,意在辟邪。奶奶還會在中午時分給我們小孩洗艾水澡,洗過後再用桃紅絨繩把手腳腕系住,打上花穗,現在想來是長輩們的祛病保平安的殷切期盼吧!

詩句中放翁喝酒的興致,讓我懷念先前的歲月,幼時的我常常會圍着爺爺奶奶身邊玩耍,臆想詩中放翁悠然自得的喝酒模樣,讓我想到爺爺先前喝酒的場景。爺爺是個生活巧匠,家裡家外,田間地頭,木工漁事,生意買賣,我就沒見他不能做的事,而我喝酒的本領就是那個時候學到的。記憶中爺爺常會慢條斯理的坐在四方桌前,桌上一般一個熱菜為多,最多加一個冷菜,來客人過節那就豐盛的多,「四冷四熱八大盤」是我小的時候最期盼的盛宴。平時有一兩個就很不錯了,我記得我的家裡常常一盤鹹菜下飯,只有在忙令時節,餐桌上才會一人多個鹹鴨蛋。

圍着爺爺奶奶,大部分來自於這餐桌上的吸引,看着爺爺一口口喝酒動作和發出有滋有味的聲響,幼小的心靈也能體現到那份生活的樂趣,我常會趴在桌頭饞饞地看着,而爺爺一邊喝酒一邊和我逗樂,有時就會把他的花瓷酒盅送到我的小嘴邊,一來二去,我對酒就有了感情。看到爺爺嘴裡一邊說;小孫孫,一邊開懷大笑,就知道喝酒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現在再遙想放翁喝酒的開心心情,怕不過如此吧!

寫到這裡,我聯想到了又一位寫過端午的愛國詩人,只是生活在南宋末期,他就是不怕死的文天祥。讓我們看看他的一首《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從文天祥的詩里,已經品不出端午的祥瑞了,而懷念故交的遺憾和受人冤枉的委屈漂白了詩人的心情,那份愛國情懷讓後人惋惜,端午投江的屈子愛國情懷又一次映在文天祥的身上,那種傷痛悲哀的心情是多麼的無奈。

我雖沒有那麼大的情懷,但是聯想到這幾年生計的錯落,不由得心情也頹靡起來!

端陽啊,端陽!你讓我情何以堪? [1]

作者簡介

王必東,筆名墨池留痕,江蘇東海人,連雲港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