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個人,一本書,一條大路(李錫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個人,一本書,一條大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個人,一本書,一條大路》中國當代作家李錫文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個人,一本書,一條大路

從「瓦妮」走來

李彥良老師《瓦妮說童年》,乍看書名,我還以為「瓦妮」是個洋名字呢,就像「珍妮」、「托妮」一樣。細看內容,才知道怎麼回事:出生之後,「前門樓懸,後腦勺高,腦袋像扣上了瓦蓋,面對我這個怪模怪樣的一個丑妮子,爹媽就管我叫『瓦妮』了」,原來是作者的乳名。可這樣的「自報童年」,多麼有趣啊!《瓦妮》這本書,是寫作者的童年經歷的,童年的喜怒哀樂、父母養育之恩,深深定格在腦海中,而其中的「過大年」「走親戚」「填倉」「五更飯」「陰雨天」「度饑荒」等情節,任何一位中老年人看過之後,都會引起童年的回憶;「我與媽媽捉迷藏」、「不聲不響捏一把」,單看題目,就如此生動、溫暖而富於童趣。作者生動而樂觀幽默的敘述方式,實在是精妙而高超,令人迫不及待地要看下一篇,恨不能一口氣讀完。

關於本書的寫作特色,先前很多同仁已經做過分析評論,相當到位和透徹。我更加感慨的是這樣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多少年來始終奮戰在文學一線,在各種刊物上,在新銳散文群里,跟一幫小他很多的文學同仁成了知己好友,無所不談,其謙遜樸素的作風,為大家所稱道。就是在病床上,也離不開文章作伴,甚至對作者的新作品發表見解和鼓勵。

說實在的,對這樣一位老同志,我是不忍心讓她多看文章的,因為看得多了,對眼睛]絕對不好,也影響身體的恢復。所以,我的文章和網上對話,盡力「逃過」彥良老師眼睛,生怕她看見,生怕增加她的一點負擔。我常勸一些年長的同志,精力和身體所限,不宜過多看文章,不宜太動腦筋,更不能承擔過重。但我發現彥良老師還是隨時會出現在群里,對我和其他作者的文章做個分析和留言,乃至參加文學課題的討論。這樣一來,有時候我竟然有了錯覺:她不是很年輕嗎?她不是和我們一樣的嗎?

李彥良老師在文字中,在與文友的交流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我與這位來自山西陽泉的前輩未曾謀面,但是在文字的交流中,我仰慕她的才幹與執着精神,我想,我們早已測量到彼此心靈的溫度,共同感知文學的力量並享受人生。我感受了她那老大姐般的親切鼓勵,我看到了這位終身致力於教書育人事業的老人的精氣神,我懂得了人為什麼能永葆青春,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位可愛的老人是整大我兩旬的「鼠」,我是名副其實的「鼠輩」了,哈!彥良老師從童年出發,從「瓦妮」走來,一路風塵僕僕,孜孜以求,及至「桃李滿天下」,無愧於心。她是高校的職業教師,而她的人生經歷,更教會了我們很多人,踏實的走在一條大路上。

依「勤」而「立」

「我乃凡人中的一員,一個生活在不被人關注的角落裡……」,拿到《勤耕集》這本散文集,首先看到作者自序中的這句話,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常人、過平常日子,而在當今的浮躁環境下,有多少人無大作為卻是自命不凡、高人一等呢?實在不少。把自己看成是「平凡的人」,這種自我認知是一種心態的平和,本身就昭示了美好的情操。

在「平凡」精神的感召下,我甚有興趣的讀完了王立勤老師的集子,也有了對作品的不少的感受並深受啟發:

以真情感人。立勤老師的散文,大都是寫生活經歷、所見所聞,有不少都是人們常常遇到的「瑣事」、「家常事」、「煩心事」,過去的就過去了,立勤卻善於觀察,並把所得儲存起來,使之成為了散文的寫作素材。例如少時記憶的「買肉」、上學時「拉練」情景,父親、母親、鄰居的故事,都深深印在腦海里,感情之深,可見一斑。「真情實感」始終是散文的一個重要特徵,「真」,一定來自於生活,來自於作者的親身體驗和觀察。

以細節動人。怎樣運用和處理好細節描寫,是散文寫作的重要課題。立勤的多篇散文中,都比較注重抓住細節,記錄本真。例如《心中的女神》一篇。是寫車間裡的「巧珍」的故事,「正在我乾的起勁時,巧珍過來了,『你休息會兒,我來。』說着接過我手中的工具幹起來。」這裡,我注意到標點符號,「我來」後面很多人會用感嘆號的,以增加力度。而作者只是用了一個平靜的句號,再現當時的場景,低聲、隨意、自然,此處無聲勝有聲,一個助人為樂的形象躍然紙上。整篇文章,沒有太多的渲染詞句,沒有多少抒情的形容詞,卻通過巧珍的「受傷」、「上大學」、「贈送日記」等幾個情節敘述、細節描寫,反映了那個年代工人姐妹之間的純真感情。

以堅定服人。立勤散文,一如本人,平和而平實,幾乎各篇文章都是如此,即使如《那些溫暖的人和事》,也沒有太多激情的迸發,而是平靜地敘述過去「我們住的那個大院」的故事,不溫不火,而透過文字,看到的卻是一片溫馨的回憶,讀者也感受到了立勤的那顆溫柔而火熱的心腸。溫柔,卻絕不懦弱,她的文章,都閃現着善良而堅強的光芒,立勤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磨難,哪怕幼年「抽骨髓」、成年後又經歷「兩次腹部手術」,也絕不退縮,她忍受所有,默默堅守着理想,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做個生活的強者,做個文學陣地的堅強戰士。

立勤平凡不假,而如她一樣,多少年來筆耕不輟,又有幾人做得到呢?說平凡沒錯,說不凡更好。哦,對了,我得介紹下王立勤老師的初步印象:中等身材,微胖,少言,音細而低,為人簡單而友善。我又翻開她贈我的《勤耕集》首頁,簽名只有兩個字:「立秦」(王立勤的筆名),如上課簽到一般,自然、簡潔。我倒想出了8個字:依「勤」而「立」,行以致遠。

風 骨

收到了鄭友貴老師從四川]宜賓寄來了他的撒文集《一路行走》,很早就在網絡微刊上看到過他的作品,卻一直未能品讀文集,這下好了。我對紙質書刊是很重視的。

我發現,友貴對於文學和社會的認識上,與我甚為相近。比如他對無德「名人」的不屑、對「文抄公」的不滿、對「做人與做官」的看法、對世俗和人生的感悟、對文學現象的觀點,這類的雜文小品,令我歡呼。思想性是散文的精髓,思想的闡發是散文的一種境界,友貴文集中,無論是「思想浪花」、「讀寫散步」板塊,還是他的記敘文、雜文里,都閃現着思想的火花。在他的文章里,讀不出太多的「火辣辣」,卻有着四川人特有的「忠勇」,以及對於現實的沉穩理性的思考。

文學有其藝術性,藝術體察,是手執一把價值透鏡,擔當者不可推卸的洞悉靈魂的審美之責。長期擔任公務員的他,文風嚴謹,自不待言;其作品的真情、詩意及審美情趣,也不必說。可貴的是身處名利場,卻崇尚「風骨如竹」、執着的「痴」與「迂」;他呼喚文風的樸實與鮮活,以曾經做過礦工而自豪……這都體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純樸與崇高,也是文章的立意所在。鄭友貴老師多年痴迷於文學創作,與文字為友,樂在其中。他在自序中引用許夢熊的詩句:「莫向斜陽嗟往事,人生不朽是文章」。他避開喧囂,滿懷激情走在文學之路上。把文章看成是人生不朽之事的人,對於文字是怎樣的熱愛啊!其實,人生就是一篇大文章,如何不朽?惟有風骨。思想風骨,勝于山峰。[1]

作者簡介

李錫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