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近三十年的進步》

近三十年的進步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何謂文化。

目錄

原文欣賞

   由於我對文化的定義是精神價值、生活方式、集體人格,因此在整體上對中國文化的現狀很不滿意,有時甚至很憤怒。虛假、空洞、重複、極左、奉迎、低智、惡趣、媚俗之風,在文化領域越演越烈。

我認為,造成了這些現象,主要原因是以往我國文化體制的慣性延續。由於這種體制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越來越格格不入,因此比過去任何時代都不可容忍。

但是,如果不理會這種陳舊體制,而是看社會的正常層面,那麼,在一些基本文化觀念上還是取得了重大進步——

第一,由於三十年來「注重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的成功實踐,比較充分地普及了「民生文化」。

這種民生文化,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思維主軸,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精神重點,與以前沒完沒了的鬥爭哲學劃出了時代性的界限。以這種民生文化為坐標,過去流行的「宮廷興亡史觀」也在漸漸被「全民生態史觀」所替代。目前,這種民生文化正在向更公平的分配製度、更健全的服務體系、更良好的生態環境推進。這一切,看似經濟事件、社會事件,但在我看來,都是重大文化事件。

第二,由於改革開放,文化視野開拓,比較有效地普及了「多元文化」。

所謂多元文化,其實也是包容文化、差異文化、對峙文化。絕大多數中國人比以前更能容忍和欣賞許多異己的藝術形態,新生的一代更願意把創造的前沿放在熟悉和陌生之間。這對於長期處於「大一統」傳統之下的中國文化而言,實在是一大進步。

與廣大民眾相比,倒是有些官員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大為落後,仍然固守着保守的奉承觀念,頤指氣使。但從總的發展趨勢來看,這已經不成氣候,多元文化的觀念已經推向了全社會。現在,反倒是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多元化進程缺少理解和寬容。

第三,由於一次次全民救災的行動,在中國史無前例地普及了「生命文化」。

在我看來,全中國上上下下從心底呼喊出「生命第一」的聲音,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文化轉型。因為類似的情景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有了「生命第一」的觀念,人性、人道的命題都可以一一確立,大愛、大善的行為也可以進一步發揚,直逼我在前面所說的文化的最終目標。顯然,這是中國文化從精神上站立起來的最重要標誌。

大家可能已經從香港的報紙上看到,我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後,與海內外那些熱衷於編織「哀鴻遍野5?12」的奇怪人群展開了激烈爭論,核心問題就在於:全民支援災區的事實,要不要肯定?重建中國的文化精神,是靠愛,還是靠恨?我認為,中國社會沉澱的恨已經太多,好不容易迸發出了普天大愛,應該珍惜,不容糟踐。

除了這些奇怪人群之外,不少文化人對於民生文化、多元文化、生命文化的了解也落後於廣大民眾。這也難怪,由於以前的文化包袱太重,他們大多還沉溺於書面文化、謀臣文化、大批判文化裡邊,我們應該幫助他們走出昔日的泥淖。

在肯定上述實質性進步之後,我們還應看到,這些進步還帶有不少被動性和脆弱性,有待於大力加固和提高。例如,民生文化的加固有待於社會體制的改革,多元文化的加固有待於民主進程的推進,生命文化的加固有待於宗教精神的重建,等等。好在希望已經出現,努力有了依憑。[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