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秦說齊歸燕十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蘇秦列傳》) 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是歲,文侯卒,太子立,是為燕易王。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燕,取十城。易王謂蘇秦曰①: 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今齊先

原文

   (節自 《蘇秦列傳》)

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是歲,文侯卒,太子立,是為燕易王。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燕,取十城。易王謂蘇秦曰①: 「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 蘇秦大慚,曰: 「請為王取之。」

蘇秦見齊王,再拜,俯而慶,仰而吊。齊王曰: 「是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蘇秦曰: 「臣聞飢人所以飢而不食烏喙者,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②。今燕雖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為仇,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敝其後,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烏喙之類也。」 齊王愀然變色曰: 「然則奈何?」 蘇秦曰: 「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大王誠能聽臣計,即歸燕之十城,燕無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歸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謂棄仇讎而得石交者也③。夫燕、秦俱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莫敢不聽。是王以虛辭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業也。」 王曰: 「善。」 於是,乃歸燕之十城。

譯文

秦惠王將他的女兒嫁給了燕國的太子為妻。就在這年,燕文侯死了,太子即位,這就是燕易王。易王剛即位,齊宣王便趁燕國有喪事而攻打燕國,奪取了燕國的十座城市。燕易王對蘇秦說: 「從前,你到燕國來,是我們先王給你費用去趙國,邀約六國合縱拒秦。而今齊國先是攻伐趙國,緊接着來打我燕國,六國相攻,都是因為你的緣故,你要被天下人恥笑了。先生,你能夠為燕國拿回被齊侵占的地方麼?」 蘇秦很慚愧,說: 「我願為你取回那些地方。」

蘇秦見了齊王,一連拜了幾拜,低着頭向齊王表示慶賀,又昂起頭向齊王表示哀悼。齊王說: 「為什麼慶賀與哀悼相隨得這樣快呢?」 蘇秦說: 「我聽說飢餓的人之所以不食烏喙的原因,是因為烏喙吃得愈多被毒死得愈快,這與飢餓而死是相同的。而今燕國雖然弱小,但他是秦王的小女婿喲! 你得燕國十座城邑這種利益,然而卻長期與強大的秦國結下了冤讎; 而今你使弱小的燕國成為秦國之夥伴,強大的秦國是弱燕之後盾,這是你自己招來天下的精兵,這同吃烏喙是相類似的。」 齊王嚇得頓然變了色,說道: 「那該怎麼辦呢?」 蘇秦說:「我聽說,古代善於幹事的人,能夠將禍變成福,將失敗轉變為成功。你如能誠心誠意地聽我的計策,就把燕國的十座城邑歸還他。燕國平白無故得了十城,必定很高興; 秦王知道你是為了他的緣故而歸還燕十城,也必然很高興,這就是所謂 『拋棄了仇敵而得到了至交』 的道理呀! 這樣燕國和秦國都服從齊國,那麼你要號令天下,沒有敢不聽你的。這就是你用空話使秦國誠服,用十座城得了天下,這就是霸王所幹的事業呀!」 齊王說: 「很好!」 於是,便歸還燕國十座城邑。

鑑賞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的縱橫家,善遊說。本文記述的就是他為燕易王說齊,歸還燕十城之事。

齊國占燕十城,起因是燕文侯卒,燕太子立,為燕易王。齊國趁燕喪伐燕,取十城。燕易王言激蘇秦,指出他推行的 「合縱」 之術 (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拒秦) 被齊破壞,望他能為燕收回十城。這是文章開篇交代的事件發生的背景。

接着,文章以大量篇幅記述蘇秦去齊說服齊宣王歸還燕國十城。蘇秦以拜、慶、吊三種方式引起齊宣王的重視,然後陳述其理由: 以飢食有毒之烏喙為例,說明吃得愈多其死必速,與餓死同患。燕國雖弱,但燕易王是強秦的小女婿,強秦是他的堅強後盾,所以燕國好比有毒的烏喙。如今齊國侵占他十座城池,必然和強秦結下冤讎,促成燕、秦聯合,招來天下精兵,齊國必危,這如同多食烏喙一樣。蘇秦抓住齊王畏強秦的心理進行攻心,使齊王聽從他的計謀,歸還燕十城。指出: 歸還燕十城後,既可使燕、秦高興,與齊結交,又可使他們「俱事齊」,從而使齊 「號令天下」,成霸王之業。可以看出: 蘇秦的遊說是以「攻心」結合利害關係的陳述,使齊王折服的,顯示了縱橫家的善辯才能。

全文記敘清晰,詳略得當; 前後呼應,結構完整; 以比喻說理,簡明生動,有說服力。[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