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武經總要》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續武經總要》是一部主要論述陣法的古代兵書。趙本學、俞大猷著。現存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晉江俞氏刊本和萬曆四十二年(1614)重刊本等。該書是作為 《武經總要》 的續篇而編撰的,故名。[1]
趙本學,字虛舟,明晉江(今屬福建)人。軍事理論家。史稱其善用《易經》推衍兵家奇正虛實之變化,曾為《孫子兵法》作注,有《孫子書校解引類》、《孫子本義》(已佚)等著作。俞大猷(1504—1580),字志輔,別號虛江,是趙本學的同鄉與學生。抗倭名將,軍事家。歷任參將、總兵官等職,史稱其好讀書、知兵法。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時,他率軍轉戰於江、浙、閩、粵,屢立戰功,與戚繼光齊名。曾著有《洗海近事》、《正氣堂集》等。
《續武經總要》共8卷,卷1至卷4為 《韜鈐內篇》,卷5至卷7為《韜鈐外篇》,是趙本學所撰。卷8為《韜鈐續篇》,是俞大猷所撰。《內篇》把明代以前有一定影響的22種步兵陣法,「繪為圖,纂為書」,旁徵博引,詳加考訂,圖文互證,並加上作者個人的見解,以 「便人索其理」。認為這些古代陣法,是由歷代 「聖王賢將」的發明、改進,經過實戰的檢驗,因而「攻守便利」,宜加提倡。《外篇》則是對漢唐以來一些不懂兵法的文人、俗儒,用附會,偽托的辦法編造出來的17種陣法,予以分析批判,指出這些陣法都是一些華而不實,巧而無用,不切實際,不合實戰的花架子,應予「非之」。《續篇》記述俞大猷向趙本學學習陣法的體會及其推演的陣法。《續武經總要》還附有諸葛亮陣法十八勢和一部專門講述短兵器使用要領的 《劍經》。
目錄
《續武經總要》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該書通過對古代各種陣法的整理和總結,闡述了作者對陣法的基本觀點。作者認為,無論方陣、圓陣,都要「內外相維,大小相包;四面為一,觸處為首。」體現出冷兵器時代,需要依靠陣(隊形)充分發揮集團戰鬥力的基本作戰特徵,亦即點明了陣的主要性質。同時,作者還指出,各種陣形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都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要 「因地形險夷之便而增損其數」。結合地形設計隊列陣法,正是從實戰出發。在隊列陣法的運用上,「貴為奇正,有分合,利於相救,便於攻守。」奇亦為正之正,正亦為奇之奇,奇正之變,如循環之無端。」這就是說既要善於運用對陣交鋒,又要善於設計邀擊奇襲,在陣法上就要通過隊列的合分,來迷惑敵人,打擊敵人。而這種奇正之法是變化無常的,由此也可見作者軍事哲學思想之一斑。
《續武經總要》的產生,對明代陣法理論研究是一大推動。明代軍隊中雖已有火器裝備,但其火力、射程均不大,作戰仍以刀槍弓箭為主。冷兵器時代的陣法卻也面臨着革新與改造。該書通過理論上的研究,不僅對當時抗倭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作為一種系統論述古代兵法的兵書,在軍事學術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