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約翰·克利斯朵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衝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衝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鬥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羅曼·羅蘭憑藉《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獲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1]

創作背景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部耗時20餘年之久的長篇巨著,羅曼·羅蘭從1890年就開始醞釀構思,1902年2月《半月叢刊》發表了小說的第一卷《黎明》,而直到1912年才刊行了第十卷即最後一卷《新生》。

羅曼·羅蘭生於1866年,卒於1944年,他的一生穿越了法國第三共和國的整個歷史時期,這幾十年間法國的經濟雖然得到發展,但是經過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起義,拿破崙分子和封建殘餘勢力仍然很有市場,加上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德雷福斯事件,作為人道主義作家、思想家的羅曼·羅蘭面對嚴酷的社會現實,關注社會問題,參與政治生活,他的思想傾向和價值取向在文學作品中皆有所表現。羅曼·羅蘭認為真正的藝術該是有高尚道德,富有戰鬥性的,它能觸動世界各國數代人的良知,有助於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關於創作意圖,羅曼·羅蘭在《致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朋友們》中寫道: 「我該介紹我在整體規劃這部書時的背景。我是孤獨的。我十分耐心地塑造了這個英雄。」他宣稱「我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並不是寫給文人們看的」,「但願他直接接觸到那些生活在文學之外的孤寂的靈魂和真誠的心」。

好句摘抄

悲傷使人格外敏感。

靈魂的最美的音樂是慈悲。

不穿鞋的旅行者 說走就走

一個懂了愛情的人,看不見愛人的真面目。

心靈的致命的仇敵,乃是時間的磨蝕。

你看見了陽光的影子和反光,而看不見真正的陽光。

一個人若想播撒陽光,先得內心擁有陽光!

一個人不怕自討苦吃的時候,才是愛情最強的時候。

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

所謂幸福,是在於認識一個人的界限而愛這個界限。

從遠處看,災難也富有詩意。人們只是懼怕眼下庸常的生活。

沒有人是完整的,幸福就在於知道自己的局限,然後安於這個限度!

在生存面前,道德有可能被弱化;在貧窮面前,尊嚴有可能被弱化。

真正的英雄,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而是能夠克服卑下的情操

最要不得的是做自己思想的奴隸而為之犧牲一切。一個人不該上自己的當。

譁眾取寵本是年輕人的天性。特別是在他們無足輕重,換句話說,無所事事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謂幸福,是在於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於這個限度。

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是只有你,你會減少痛苦,也會在絕望中燃起希望。

任何努力決不落空,或許許多年都會了無音訊;卻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思想已經有了影響。

人生的鐘擺永遠在兩極中搖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極:要使鐘擺停止在它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

一個人生氣蓬勃的時候決不問為什麼生活,只是為生活而生活--為了生活是樁美妙的事而生活。

倘若活着不是為了糾正我們的錯誤,克服我們的偏見,擴大我們的思想和心胸,那麼活着有什麼用?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在不幸的時候回憶起幸福的日子;對於柔軟的心靈來說,最不幸的莫過於體驗到一次幸福的滋味!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要珍重新生的一天。不要想一年後、十年以後的事情。想今天吧。不要空談理論。一切理論,你看,即使是談道德的,也不是好東西,都是愚蠢的,有害的。不要勉強生活。今天就該好好活下去。要珍重每一天。要愛每一天,尊重每一天,千萬不要糟蹋一天,不要妨礙開花結果。要愛像今天這樣灰暗苦悶的日子。

失敗可以鍛煉一般優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靈,把純潔的和強壯的放在一邊,使它們變得更純潔更強壯;但它把其餘的心靈加速它們的墮落,或是斬斷它們飛躍的力量。

一個人出生以後,在幼年的時候他被各種謊言所填滿。當他覺醒的時候,當他成長起來的時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嘔吐,把這些謊言都嘔吐出來,重新開始。

他看出人生是一場不停的、無情的戰鬥,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人,就應該經常和成千上萬的無形的敵人做鬥爭:要擊退自然的傷害力,亂七八糟的欲望,見不得的思想。這些陰險的敵人的圈套。他看出了幸福和愛情只是曇花一現的騙局,結果是要解除心靈的武裝,使你束手就擒。於是這個十五歲的小小的清教徒聽見了心裡的上帝對他的呼聲:「向前,向前,永遠不要停。」

對於一顆年輕的心,愛情這股味道真是太濃了:和它比較之下,什麼信仰都會顯得沒有意思。愛人的肉體,以及在這個神聖的肉體上面體會到的靈魂,代替了所有的學問,所有的信仰。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個人看着別人熱愛的理想,看着自己從前熱愛過的理想,只覺得可憐可笑。

可憐一個人對於幸福太容易上癮了!等到自私的幸福變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標之後,不久人生就變得沒有目標。幸福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麻醉品,少不掉了。

然而老是抓住幸福究竟是不可能的……宇宙之間的節奏不知有多少種,幸福只是其中的一個節拍而已;人生的鐘擺永遠在兩極中搖晃,幸福只是其中的一極:要使鐘擺停止在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

關於轟轟烈烈的生活和艱苦的努力,他只看到一剎那的鮮花,以為是千古不朽的東西……愛情把奧里維吞掉了。最初他的幸福還有力量用嫵媚的詩歌來表現自己。後來連這個也顯得空虛而侵占了愛情的時間了!而雅葛麗納也象他一樣,除了愛情以外,把一切生活的意義都竭力摧毀,殊不知大樹一倒,藤蘿般的愛情也就失去了依傍。這樣,他們倆就在愛情中互相毀滅。

你得對這個新來的日子抱着前進的心。別想什麼一年10年以後的事兒,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論通通丟開。所有的理論哪怕是關於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對人有害的。別用暴力去擠逼人生。先過了今天再說。對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誠的態度。對愛他,尊敬他,尤其不能侮辱它,妨害它的發榮滋長。便是像今天這樣灰暗愁悶的日子你也得愛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現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將來大地會醒過來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樣向他那樣的有耐心就是了,你得虔誠,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會順當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還應當是快樂的。因為那表示你不能再進一步。幹嗎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幹嘛為了自己做不到的事兒悲傷?的一個人應當做他能做的事。……竭盡所能

作品影響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紀的一部「長河小說」,它反映了世紀之交風雲變幻的時代特徵和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現象,它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與人格魅力。其中對自由生命的嚮往,對理想真理的追求及對西方精神的整體反思是其主要內容。

羅蘭因此書獲得了1913年度的法蘭西院士文學獎和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傑作主要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三十年間,作者通過描述德國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現了世紀之交時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歐洲人民的生存狀況以及當時的社會畫卷。而最重要的主題思想則是讓人們如何正視磨難、學會生活。

作品評價

翻譯家傅雷:「我們尤須牢記的是,切不可狹義地把《約翰·克利斯朵夫》單看做一個音樂家或藝術家底傳記。藝術之所以成為人生底酵素,只因為它含有豐滿無比的生命力。藝術家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模範,只因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較最完全的一個。而所謂完全並非是圓滿無缺,而是顛豈不破地、再接再厲地向着比較圓滿無缺的前途邁進的意思......這部書既不是小說,也不是詩,據作者的自白,說它有如一條河。萊茵這條橫貫歐洲的巨流是全書底象徵。所以第一卷第一頁第一句便是極富於音樂意味的、包藏無限生機的"江聲浩蕩……」

作家嚴歌苓曾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對她的人格發展影響最大,「一旦我意志消沉的時候就會看,可以說是我的勵志書。」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法國作家,1866年1月29日出生於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克拉姆西鎮。他的父母親都是公證人的後裔。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尼韋內這塊土地上,因此,羅蘭一生中常常自豪地稱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高盧人」。羅曼·羅蘭從小體弱多病,終日關在深院高牆之內,小他兩歲的妹妹在他五歲時就夭折了,這給母親精神上的打擊很大,也讓羅蘭的童年生活始終籠罩着一層陰影。 最終他憑藉《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獲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

參考資料

  1. 約翰克里斯朵夫簡介2018-08-24 來源: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