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春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二個春天》
導演
主演
第二個春天的劇情簡介 · · · · · ·
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鬥爭,伴隨着新中國的建立,中國人民終於揚眉吐氣當家做主人了。然而為了確保新中國在健康、和平、有序的環境下持續發展,國防建設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此前我國國防方面得到了老大哥蘇聯的援助,只不過早日發展自主軍工才能使中國人民的腰板挺得更直。1960年春天,我國自行設計的新艦艇「海鷹號」試航爆炸,東港1060造船廠廠長不顧工人們的反對,決定放棄海鷹號,轉而寄望於蘇聯援助的「飛魚」。新近走馬上任的工委書記馮濤則實事求是,深入群眾,決心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繼續海鷹的項目。而在此過程中,別有用心的外國勢力則試圖將我國的自主軍工扼殺在萌芽之中…… [1]
第二個春天的短評
自力更生。
強調鬥爭的重要性。不能把政治原則與造軍艦截然分開。辨明風向,認清潮流,對取得戰鬥的勝利很重要。學習《列寧主義萬歲》,政治理論提供方向。對小姑娘的人生啟蒙:怕吃苦費勁,沒有遠大革命理想,不叫生活。生活就是鬥爭。道路、思想鬥爭 只要確定道路,便沒有困難。
群眾力量。拖走海鷹時「為什麼群眾意見你們一句也不聽啊」。「書記的辦法出在群眾身上」。工委擴大會「真理不變成群眾的思想行動,你個人的思想有天高,海鷹也飛不起來啊」。「長發工人的算法,算出了工人階級的積極性」。
依靠工人。工人長發控制發動機。「海鷹離開工廠離開工人,可真的要完啦」技術攻關會,常發師父先講。
改造老舊知識分子。父女之爭 「關在房子裡的研究方法不適應形勢要求」。放開眼界往前闖,到海鷹組的群眾中去吧。
懷疑知識分子。這類影片中,反派往往是知識分子而非工農群眾。反派,個人利益勝過群眾利益 「懷有個人目的人,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是會感覺處處有壓力的」。老潘提到周圍的「壓力和打擊」,被敏銳察覺並翻譯成「黨和人民嗎?」,「受黨多年教育的知識分子,應該和黨和人民同甘共苦,走另一條路是危險的」。反派被一步步逼出反動本質。
知識分子形象:眼鏡、中山裝、領口鋼筆、三七分油頭、出入小汽車
工人階級形象:工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