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階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階怨》是《唐詩三百首》的其中一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1]。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

玲瓏望秋月。

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雲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裡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宏月下朗吟這一富於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於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於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恆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台,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湧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樑,「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說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註定沒有回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宏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嚮往追慕的美好關係—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儘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宏那樣,富於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回應「空憶」,寓含着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着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淒清情懷。

詩意明朗而單純,並沒有什麼深刻複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這種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 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說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於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李白的五律,不以錘鍊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行雲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群的性格。詩的富於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係。

創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傳的唐詩選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種,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和版本的唐詩選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簡去繁的原則,從中選取了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輯錄而成《唐詩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後 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於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2](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祖籍安徽休寧。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唐詩三百首》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