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題·血沃中原肥勁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血沃中原肥勁草, 寒凝大地發春華。 英雄多故謀夫病, 淚灑崇陵噪暮鴉。 【注釋】 魯迅日記 1932年1月23日載:午後為高良夫人寫一小幅,句云: 血沃中原肥勁草。 【析】 絕句這種詩體,篇

原文

血沃中原肥勁草,

寒凝大地發春華。

英雄多故謀夫病,

淚灑崇陵噪暮鴉。

【注釋】

魯迅日記 1932年1月23日載:「午後為高良夫人寫一小幅,句云: 『血沃中原肥勁草……』。」

【析】 絕句這種詩體,篇幅小、容涵大。在唐代詩人手裡,其局面已被拓展得相當可觀。魯迅的絕句,則在繼承這一傳統的基礎上,被時代賦予了一些新的色彩和光華。這首以名句「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傳世的《無題》,似可視為魯迅絕句的代表作。

賞析

以凝鍊的文字烘染出籠罩全篇的沉鬱悲憤的氛圍,是這首絕句在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色。「血沃中原」、「寒凝大地」,以深沉弘遠的筆勢,把讀者帶入沉鬱悲憤的氛圍之中。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的畫面——中原千里,一望無垠;寒風從遼遠的北方吹來,帶來一片肅殺之氣。然而,沃土深遠的暖流卻不斷將熱力傳遞給地表上的一切生命。於是,整個華復漠野上,草色青青,春花燦燦。你可以看到,那無數的小草,相互支撐着,面對寒流強勁地挺立起來。這精神,這情境,鼓舞了早春的使者即「春華」,一瞬間,由一二朵、三四朵、變成了一簇簇,一叢叢。花兒以它們濃烈的色彩和頑強的生命力,一路呼喚着春天,向着天邊漫地涌去。當我們深入把握這兩句詩的內涵時,越發感覺到這氛圍烘染的準確性,以及這氛圍強烈的歷史震撼力。「血沃中原」之血,及中華民眾、中華志士之心血、熱血、鮮血。三十年代初的中國,仍然未能走到黑暗的盡頭。漆一樣黑的長夜,墨一般濃的陰雲,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新的內憂外患,又在人民心靈上不斷留下新的創傷。「九一八」以來,全國青年學生遭搜捕、被囚禁、被槍殺的事件時有發生。血,血,全國到處在流血!這血浸透嚴寒的大地,這血使魯迅悲憤不已。這血融入他的詩篇,恰同這血融入華夏大地。這血所澆灌的春華和勁草,正是魯迅的希望之所在。「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這兩句詩,由反語寫實,過度到情境渲染,仍然以氛圍的描寫為歸結。妙用反語,乃魯迅筆法。「英雄」、「謀夫」者流,實有所指,「淚灑崇陵」,亦實有所指,自不待言。兩句之妙,妙在「噪暮鴉」,古道西風,夕陽瘦馬,蕭蕭暮鴉,江晚淒涼。國人以鴉噪為不詳,魯迅借向晚時的鴉噪烘染出一種淒楚的氛圍,讓讀者在這氛圍中去領會他對歷史的反動者們前景的預見。

這首絕句的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通過鮮明的對比,傳達出詩句中強烈的情感潛流。就前面兩句而言,「血沃中原」 (敵人屠殺志士) 與 「肥勁草」 (志士生機蓬勃)形成對比;「寒凝大地」(反動派鎮壓人民)與「發春華」 (人民革命不斷壯大) 形成對比。就全篇而言,「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人民)與「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反動統治者)形成對比。這對比之中,強烈流露出魯迅對「勁草」、「春華」的愛和對「英雄」、「謀夫」的恨,使讀者觸摸到詩人強烈搏動的血脈——從全詩的第一個字起,到最後一個字止,有一股潛在的情感脈流在時起時伏,劇烈跳蕩。魯迅的愛和恨,已經化作了澆灌詩句的血,在詩篇的字裡行間流淌。[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