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月集》是鄭振鐸寫的一篇散文

目錄

原文欣賞

家庭

我獨自在橫跨過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陽像一個守財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後的金子。

白晝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經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裡。

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個男孩子的尖銳的歌聲。他穿過看不見的黑暗,留下他的歌聲的轍痕跨過黃昏的靜謐。

他的鄉村的家坐落在荒涼的邊上,在甘蔗田的後面,躲藏在香蕉樹、瘦長的檳榔樹、椰子樹和深綠色的賈克果樹的陰影里。

我在星光下獨自走着的路上停留了一會兒,我看見黑沉沉的大地展開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擁抱着無量數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搖籃和床鋪,母親們的心和夜晚的燈,還有年輕輕的生命,他們滿心歡樂,卻渾然不知這樣的歡樂對於世界的價值。

孩童之道

只要孩子願意,他此刻便可飛上天去。

他所以不離開我們,並不是沒有緣故。

他愛把他的頭倚在媽媽的胸間,他即使是一刻不見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樣的聰明話,雖然世間的人很少懂得這些話的意義。

他所以永不想說,並不是沒有緣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學習從媽媽的嘴唇里說出來的話。

那就是他所以看來這樣天真的緣故。


孩子有成堆的黃金與珠子,但他到這個世界上來,卻像一個乞丐。

他所以這樣假裝了來,並不是沒有緣故。

這個可愛的小小的裸着身體的乞丐,所以假裝着完全無助的樣子,便是想要乞求媽媽的愛的財富。


孩子在纖小的新月的世界裡,是一切束縛都沒有的。

他所以放棄了他的自由,並不是沒有緣故。

他知道有無窮的快樂藏在媽媽的心的小小一隅里,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所擁抱,其甜美遠勝過自由。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樂土。

他所以要流淚,並不是沒有緣故。

雖然他用了可愛的臉兒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媽媽的熱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為細故而發的小小的哭聲,卻編成了憐與愛的雙重約束的帶子。

不被注意的花飾

啊,誰給那件小外衫染上顏色的,我的孩子,誰使你的溫軟的肢體穿上那件紅的小外衫的?

你在早晨就跑出來到天井裡玩兒,你,跑着就像搖搖欲跌似的。

但是誰給那件小外衫染上顏色的,我的孩子?


什麼事叫你大笑起來的,我的小小的命芽兒?

媽媽站在門邊,微笑地望着你。

她拍着她的雙手,她的手鐲叮噹地響着,你手裡拿着你的竹竿兒在跳舞,活像一個小小的牧童。

但是什麼事叫你大笑起來的,我的小小的命芽兒?


喔,乞丐,你雙手攀摟住媽媽的頭頸,要乞討些什麼?

喔,貪得無厭的心,要我把整個世界從天上摘下來,像摘一個果子似的,把它放在你的一雙小小的玫瑰色的手掌上麼?

喔,乞丐,你要乞討些什麼?


風高興地帶走了你踝鈴的叮噹。

太陽微笑着,望着你的打扮。

當你睡在你媽媽的臂彎里時,天空在上面望着你,而早晨躡手躡腳地走到你的床跟前,吻着你的雙眼。

風高興地帶走了你踝鈴的叮噹。


仙鄉里的夢婆飛過朦朧的天空,向你飛來。

在你媽媽的心頭上,那世界母親,正和你坐在一塊兒。

他,向星星奏樂的人,正拿着他的橫笛,站在你的窗邊。

仙鄉里的夢婆飛過朦朧的天空,向你飛來。

偷睡眠者

誰從孩子的眼裡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

媽媽把她的水罐挾在腰間,走到近村汲水去了。

這是正午的時候,孩子們遊戲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池中的鴨子沉默無聲。

牧童躺在榕樹的蔭下睡着了。

白鶴莊重而安靜地立在檬果樹邊的泥澤里。

就在這個時候,偷睡眠者跑來從孩子的兩眼裡捉住睡眠,便飛去了。

當媽媽回來時,她看見孩子四肢着地地在屋裡爬着。


誰從孩子的眼裡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我一定要找到她,把她鎖起來。

我一定要向那個黑洞裡張望,在這個洞裡,有一道小泉從圓的有皺紋的石上滴下來。

我一定要到醉花林中的沉寂的樹影里搜尋,在這林中,鴿子在它們住的地方咕咕地叫着,仙女的腳環在繁星滿天的靜夜裡叮噹地響着。

我要在黃昏時,向靜靜的蕭蕭的竹林里窺望,在這林中,螢火蟲閃閃地耗費它們的光明,只要遇見一個人,我便要問他:「誰能告訴我偷睡眠者住在什麼地方?」


誰從孩子的眼裡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

只要我能捉住她,怕不會給她一頓好教訓!

我要闖入她的巢穴,看她把所有偷來的睡眠藏在什麼地方。

我要把它都奪來,帶回家去。

我要把她的雙翼縛得緊緊的,把她放在河邊,然後叫她拿一根蘆葦在燈芯草和睡蓮間釣魚為戲。

黃昏,街上已經收了市,村裡的孩子們都坐在媽媽的膝上時,夜鳥便會譏笑地在她耳邊說:

「你現在還想偷誰的睡眠呢?」[1]

鄭振鐸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筆名西諦、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後,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社會活動,並和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雜誌。1920年11月,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刊》,編輯出版了《文學研究會叢書》。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倡導寫實主義的「為人生」的文學,提出「血與淚」的文學主張。大革命失敗後,旅居巴黎。1929年回國。曾在生活書店主編《世界文庫》。抗戰爆發後,參與發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和許廣平等人組織「復社」,出版了《魯迅全集》、《聯共黨史》、《列寧文選》等。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鼓動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鬥爭。1949年以後,歷任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民間研究會副主席等職。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殉難。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