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怨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怨情》是《唐詩三百首》的其中一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1]。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怨情》

美人卷珠簾,

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

不知心恨誰。

|李白}

語言平淺簡易,情態纏綿淒涼,含蓄蘊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代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里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蘊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而非指寄託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的深院裡,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於是只好「卷珠簾」望着離人去的方向以寄託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裡的西施「顰」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因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說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繫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裡忍受着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 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裡的賦是個動態的過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後「深坐」,再「顰蛾眉」,最後「淚痕濕」,行動可見,情態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意境,一個孤獨的女子的思念之情。這樣一個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同時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就可以泄露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

創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傳的唐詩選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種,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和版本的唐詩選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簡去繁的原則,從中選取了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輯錄而成《唐詩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後 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於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2](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祖籍安徽休寧。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唐詩三百首》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