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弟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弟兄》
來自作品人物網的圖片
《dì xiōng 》


作品名稱 :《弟兄》

作者 :魯迅

作品出處 :《彷徨》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說

創作年代 :近代

發表時間 :1926年2月10日

《弟兄》[1] 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26年2月10日北京《莽原》半月刊,後收錄於小說集《彷徨》中。

基本概述

《弟兄》主要敘述主人公張沛君的弟弟生病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張沛君承受着同事對兄弟關係猜測議論的壓力,以及是否要撫養侄子的生活重擔,於是無法化解的矛盾出現了。這個矛盾就是:自己在同事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的一方與不得不放棄侄子的權益以維護自己兒女的優越生存條件之間的,完全不可化解的矛盾。 《弟兄》通過對主人公的心理刻畫,生動地展現人物的虛榮與自私,以及對人性的深刻剖析。

內容簡介

小說里的弟兄二人是首府辦公部門公益局的同事。哥哥張沛君對待弟弟張靖甫向以慈愛、奉獻著稱,他們一直被視為模範兄弟。辦公室的一個同事抱怨他自己的幾個兒子不像沛君、靖甫這樣「兄弟怡怡」,終日爭吵不斷。 靖甫突然發高燒,一病不起,於是沛君給醫院裡的德國大夫打電話,沒找到人。萬般絕望之際,他請來了一位中醫,經診斷,說他弟弟確實患了猩紅熱,能否醫好得看他個人的命運。幸運的是,德國醫生後來趕到了,經他確診,靖甫只是普通的發熱出疹子。 當天晚上,張沛君睡着了。次日醒來後,他想起昨夜的一連串可怕夢境:「床前站着一個滿臉流血的孩子,自己正要去打她」,「他忙着收殮,獨自背了一口棺材,從大門外一徑背到堂屋裡去。地方仿佛是在家裡,看見許多熟識的人們在旁邊交口讚頌」,「他命令康兒和兩個弟妹進學校去了:卻還有兩個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經被哭嚷的聲音纏得發煩,但同時也覺得自己有了最高的威權和極大的力。他看見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鐵鑄似的,向荷生的臉上一掌批過去」,「荷生滿臉是血,哭着近來了……那孩子後面還跟着一群相識和不相識的人。他知道他們是都來攻擊他的」。[2] 

創作背景

1917年,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發熱病倒,《弟兄》就是在這件事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當時,魯迅的同事說新近有多起死於猩紅熱的病例發生,他很害怕自己的弟弟也將因此死去。於是,魯迅特地請德國的大夫前來診治,診斷後說他弟弟不過是生了麻疹。《弟兄》儘管是以此事為原型寫成的,但並非這件事的簡單實錄。周作人在他的日記中曾指出他兄長小說里的描寫與他本人對此事的記憶有一定的出入。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以往的研究者認為《弟兄》的主旨是揭露偽善者或讚美真摯的兄弟之情,但如果聯繫當時作者寫這篇小說的實際思想,從滲透於整個作品的思想傾向探尋蘊含其間的寓意,透過小說的整個畫面(而不只是某個具體形象),該小說的主旨是說明生活拮据狀況給人們帶來感情上微妙的變化,表現出在一切以金錢為轉移的社會裡,維護正當的兄弟感情之難。這種狀況甚至連那些原來是「兄弟怡怡」的人也不免受到考驗。《弟兄》的主旨是在於提供一個「偽善者」的形象,更不是對知識分子虛偽面貌的揭露,恰恰是表現出經濟狀況對人們思想、情感的制約。暴露了病態社會對正常人倫關係的衝擊乃至破壞。

藝術特色

在小說,有明暗兩條線索,一條是沛君內心潛隱的與靖甫的利益衝突,另一條是秦益堂兩個兒子的衝突。前一條是明寫,但由於小說只通過沛君心理活動和夢境來表現,所以旁人不易察覺。後一條是暗寫,可由於其父在同事面前的絮叨訴苦而人人皆知。小說里,秦、張兩家雖文化層次不同,家庭背景各異,但從本質上看,導致兩對兄弟衝突的原因是相似的,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問題,是財利之爭。只不過,秦益堂兩個兒子的衝突已經發展到水火不相容的「白熱化」階段,而沛君與靖甫的隔閡、衝突尚未明朗與升溫。在小說中,明暗兩條線索隨着故事的發展出現兩次明顯的對比與聯結。第一次出現在小說開頭,當時,沛君正沉醉於眾人的稱讚聲中,由於兄弟多年的和睦友愛而被視作道德的楷模,此時,自私好鬥的秦家兄弟無論性情還是為人都是完全無法與沛君相提並論的,但是誤診風波過後,靖甫病情好轉,明暗兩條線索在結尾再次對比、交錯、聯結時,卻使沛君起初所具有的「榜樣」作用、批評資格在故事的結尾煙消雲散,明暗兩條線索使作品前後兩部分內容形成結構的反諷。 尚未懷疑靖甫得急病時,沛君在辦公室里慷慨陳詞,儼然以榜樣自居,宣稱兄弟間從未對錢財斤斤計較,可是一旦疑心靖甫將要病死,在不顧微薄收入延請名醫搶救弟弟之餘,他卻不禁打起了個人的「小九九」。毫無疑問,沛君對弟弟的感情是真實的,但在為靖甫求醫過程中,他的玄想與夢境卻都不經意間暴露了他潛意識裡的各種私心雜念,與他之前在同事面前的公開表白形成矛盾,並且與同事事前事後對他的多次恭維也互相牴牾,形成強烈反諷。

作品評價

正面

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房日晰:《弟兄》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諷刺小說,魯迅以力透紙背的筆力,細膩地刻畫了張沛君這一偽君子的生動形象。魯迅的《弟兄》不僅比《儒林外史》中范進守禮的情節更「妙」更「辣」,而且全篇構成一個完整而豐滿的藝術形象。

負面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閎:「《一件小事》、《弟兄》之類,幼稚得可笑,幾近於無聊。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