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娘兒們也不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娘兒們也不行》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林語堂先生只佩服《論語》,不崇拜孟子,所以他要讓娘兒們來干一下。其實,孟夫子說過的:「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娘兒們只會「養生」,不會 「送死」,如何可以叫她們來治天下!

「養生」得太多了,就有人滿之患,於是你搶我奪,天下大亂。非得有人來實行送死政策,叫大家一批批去送死,只剩下他們自己不可。這隻有男子漢幹得出來。所以文官武將都由男子包辦,是並非無功受祿的。自然不是男子全體,例如林語堂先生舉出的羅曼·羅蘭等等就不在內。

懂得這層道理,才明白軍縮會議,世界經濟會議,廢止內戰同盟等等,都只是一些男子漢騙騙娘兒們的玩意兒;他們自己心裡是雪亮的:只有「送死」可以治國而平天下,——送死者,送別人去為着自己死之謂也。

就說大多數「別人」不願意去死,因而請慈母性的娘兒們來治理罷,那也是不行的。林黛玉說:「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就是女界的「內戰」也是永遠不息的意思。雖說娘兒們打起仗來不用機關槍,然而動不動就抓破臉皮也就不得了。何況「東風」和「西風」之間,還有另一種女人,她們專門在挑撥,教唆,搬弄是非。總之,爭吵和打架也是女治主義國家的國粹,而且還要劇烈些。所以假定娘兒們來統治了,天下固然仍舊不得太平,而且我們的耳根更是一刻兒不得安靜了。

人們以為天下的亂是由於男子愛打仗,其實不然的。這原因還在於打仗打得不徹底,和打仗沒有認清真正的冤家。如果認清了冤家,又不像娘兒們似的空嚷嚷,而能夠紮實的打硬仗,那也許真把愛打仗的男女們的種都給滅了。而娘兒們都大半是第三種:東風吹來往西倒,西風吹來往東倒,弄得循環報復,沒有個結賬的日子。同時,每一次打仗一因為她們倒得快,就總不會徹底,又因為她們大都特別認不清冤家,就永久只有糾纏,沒有清賬。統治着的男子漢,其實要感謝她們的。

所以現在世界的糟,不在於統治者是男子,而在這男子在女人的地統治。以妾婦之道治天下,天下那得不糟!

舉半個例罷:明朝的魏忠賢是太監——半個女人,他治天下的時候,弄得民不聊生,到處「養生」了許多乾兒孫,把人的血肉廉恥當饅頭似的吞噬,而他的狐群狗黨還擁戴他配享孔廟,斷承道統。半個女人的統治尚且如此可怕,何況還是整個的女人呢!

注釋和賞析

【析】 1933年3月間,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和中央蘇區發動的第四次軍事「圍剿」完全失敗,他竟公然聲稱在「消滅」共產黨之前「絕對不言抗日」,嚴禁報刊登載抗日言論,上海的《申報》副刊《自由談》被迫於5月25日刊出啟事,說:「這年頭,說話難,搖筆頭尤難。這並不是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實在是 『天下有道』,』庶人』 相應 『不議』。編者謹掬一瓣心香,籲請海內文豪,從茲多談風月,少發牢騷……」

8月18日林語堂在《申報·自由談》發表 《讓娘兒們干一下吧!》一文,說:「娘兒們專會養生,而我們的男子漢偏要開戰」,「世事無論是中國是外國,是再不會比現在男子統治下的情形更壞了」,主張「把世界的政權交給娘兒們去」 吧。

魯迅先生於本月21日以署名虞明在《申報·自由談》發表本文,針對林的文章,指出現在的統治者是「實行送死政策」來治國平天下的,「所以文官武將都由男子包辦」。爭吵和打架是女治主義國家的國粹,即使讓女界來統治世界,天下也仍舊不得太平,耳根更是一刻兒也得不到安靜。現在世界的糟,不在於統治者是男子,而在於這男子在象女人般地統治,打仗不徹底,且認不清真正的冤家。犀利地諷刺了當局在外敵入侵,國土淪失之際,「絕對不言抗日」放任真正的冤家,而御內鎮壓共產黨。即所謂「以妾婦之道治天下,天下那得不糟!」並舉出「半個」例子,明朝太監(半個女人)魏忠賢的可怕的統治,一來說明以妾婦之道統治的可怕,二來表明本文談的乃為「風月」,再者引讀者聯想「何況還是整個的女人呢!」,如慈禧的統治,不僅民不聊生,且國破家亡。歷史,在以妾婦之道治天下的當局統治下重演,天下豈有不糟之理。

本篇看似對林語堂文章的調侃,實則是借題發揮,旁敲側擊,像 《准風月談》 里的文章一樣,表面上談「風月」,骨子裡鼓「風雲」,所言者小,所見者大,聯想奇特,且具幽默諷刺特色。人道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向敵人衝鋒陷陣的匕首和投槍,其實又何嘗不是暗器,猛、准、狠,一樣具有強烈的戰鬥性。[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