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奇零草》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奇零草》序》是姜宸英寫的一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余得此於定海,命謝子大周抄別本以歸。凡五七言近體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憶其大概,為之序以藏之。

嗚呼! 天地晦冥,風霾晝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殞氣於窮荒絕島之間,猶能時出其光焰,以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雖其揜抑於一時①,然要以俟之百世,雖欲使之終晦焉,不可得也。客為余言,公在行間,無日不讀書,所遺集近十餘種,為邏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間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後將解散部伍,歸隱於落迦山所作也。公自督師,未嘗受強藩節制,及九江遁還,漸有掣肘,始邑邑不樂。而其歸隱于海南也,自製一椑②,置寺中,實糧其中,俟糧且盡死。門有兩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躑哀鳴。而間之至也,從後門入。既被羈會城,遠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販賣餅之兒,無不持紙素至羈所爭求翰墨。守卒利其金錢,喜為請乞。公隨手揮灑應之,皆正氣歌也,讀之鮮不泣下者。獨士大夫家或頗畏藏其書,以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於人心,而征於事業,發於文章,雖歷變患,逾不可磨滅。歷觀前代,沈約撰《宋書》,疑立《袁粲傳》,齊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為不可?」 歐陽修不為周韓通立傳,君子譏之。元昕湖南為宋忠臣李芾建祠,明長陵不罪方孝孺書者,此帝王盛德事。為人臣子,處無諱之朝,宜思引君當道。臣各為其主,凡一切勝國語言,不足避忌。余欲稍掇拾公遺事成傳略一卷,以備惇史之求③,猶懼搜訪未遍,將日就放失也。悲夫!

鑑賞

明清易代之時,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慷慨悲歌之士,張煌言即其中之一。本文是為抗清明將張煌言的詩稿《奇零草》所作的序言。「奇零」是零散殘缺之意。草,草稿,即零散的詩歌草稿。

文章由詩稿起筆,交代了寫 「序」 的緣由,即張煌言的詩「今久失之矣,聊憶其大概,為之序以藏之」。接着過渡到產生這些詩稿的那個時代,所謂「天地晦冥,風霾晝塞,山河失序」,而堅持抗清的張煌言則猶「沉星殞氣於窮荒絕島之間」,然能「時出其光焰」,指在清軍大肆南侵,各地明軍紛紛潰敗之際,還有像張煌言這樣的忠烈之士,熱烈讚頌了英雄的業績。

大約是由於明清易代是異族的入侵,抵抗的軍民表現得極為慷慨壯烈,清軍曾不止一次地屠城。這更激起一種民族的對抗情緒,因而那些忠烈死節之臣更受到人們的敬重。正如文中所敘,煌言的詩稿「為邏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間者」,至煌言被執,「遠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販賣餅之兒,無不持紙素至羈所爭求翰墨」,而且「讀之鮮不泣下者」。作者用這樣的事實說明張煌言的《奇零草》反映的絕不是他狹隘的個人感情,而是整個被壓抑的民族的不平之鳴、激憤之言,是整個民族和祖國的呼聲!正因為如此,他才「揮灑應之,皆正氣歌也」。其實,作者何嘗不是在揮灑自己的正氣歌呢?正所謂 「同病相憐,同氣相求」啊!

作者緊承上段而發議論,亦由詩稿本身的遭遇而發,「君臣父子之性,根於人心,而征於事業,發於文章,雖歷變患,逾不可磨滅」。他把這種對祖國和民族的感情狹隘地理解為君臣之性,是不恰當的。但他認為這種感情是 「根於人心」,則是一種深刻的認識,並認為它「雖歷變患,逾不可磨滅」,則是對這種精神的很高評價,即認為它是偉大的、永恆的。最後,引用歷史上不同朝代對前朝忠臣的寬容事例,說明張煌言的事跡和作品不應 「放失」,若 「成傳略一卷」,「以備惇史之求」。

這篇序文由明末清初的山河失序的時代背景,寫到詩稿作者的種種經歷,甚至還涉及到許多歷史上的史實,但它始終圍繞「君臣父子之性」這一中心,即我們理解的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種普遍而深刻的感情,這是十分可貴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