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泊牛渚懷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源於李白圖片

《夜泊牛渚懷古》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1]

此詩敘寫詩人望月懷古,抒發不遇知音之傷感。首聯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頷聯由望月過渡到懷古;頸聯是由懷古回到現實,發出感慨,抒發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淒涼寂寞。全詩結構層次分明,波瀾起伏,意象瑰麗,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意境高遠,風格宏偉。

作品原文

《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白話譯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絲游雲。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懷想起東晉謝尚將軍。

我也能夠吟哦袁宏的詠史詩,可惜沒有那識賢的將軍傾聽。

明早我將掛起船帆離開牛渚,這裡只有滿天楓葉飄落紛紛。

詞句注釋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北。詩題下有註: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

⑵西江:從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的一段長江,古代稱西江。牛渚也在西江這一段中。

⑶謝將軍:東晉謝尚,今河南太康縣人,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適袁宏在運租船中誦己作《詠史》詩,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讚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袁從此名聲大振,後官至東陽太守。

⑷高詠:謝尚賞月時,曾聞詩人袁宏在船中高詠,大加讚賞。

⑸斯人:此人,指謝尚。

⑹掛帆席:揚帆駛船。一作「洞庭去」。

⑺落:一作「正」。

作品鑑賞

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雲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裡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宏月下朗吟這一富於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於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於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恆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台,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湧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登幽州台歌》)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樑,「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說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註定沒有回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宏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嚮往追慕的美好關係—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儘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宏那樣,富於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回應「空憶」,寓含着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着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淒清情懷。

詩意明朗而單純,並沒有什麼深刻複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這種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說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於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李白的五律,不以錘鍊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行雲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群的性格。詩的富於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係。

歷史評論

《滄浪詩話》: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者。

《帶經堂詩話》:或問「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答曰:太白詩「牛渚西江夜……」,詩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拌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古唐詩合解》:此詩以古行律,不拘對偶,蓋情勝於詞者。

《唐詩成法》:先寫「無片雲」為月明地,正寫夜泊兼客懷。望月月愈明,人愈不寐,為懷古地,謝將軍「牛渚」事還本題,只一句,卻用二句自嘆不遇,正寫「懷」字。結落葉紛紛,止寫秋景,有餘味。三句一解,六句兩解,五律中奇格,與「盧橘為秦樹」、少陵《送裴二虬尉永嘉》同法。詩格瞭然,而人以為怪,不可解。

唐宋詩醇》:白天才超邁,絕去町畦,其論詩以興寄為主,而不屑於排偶、聲調,當其意合,真能化盡筆墨之跡,迥出塵埃之外。司空圖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嚴羽云:「鏡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論者以此詩及孟浩然《望廬山》一篇當之,蓋有以窺其妙矣。羽又云:「味在酸咸之外。」吟此數過,知其善於名狀矣。吳昌棋曰:《長信》猶用對起、此篇全散,如海鶴凌空、不必鸞鳳之苞彩。田雯曰:青蓮作近體,如作古風,一氣呵成,無對待之跡,有流行之樂,境地高絕。

《唐詩箋注》:不粘不脫,歷落情深。

《詩法易簡錄》:通首單行,一氣旋折,有神無跡。

《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舉頭千古,獨往獨來,此為佳作,一清如水,無跡可尋。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2]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參考資料

  1. 《夜泊牛渚懷古》 詩詞文句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