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三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三蟲》是魯迅寫的一篇雜文。   

原文

夏三蟲①

夏天近了,將有三蟲:蚤,蚊,蠅(開宗明義,點明主題)。

假如有誰提出一個問題,問我三者之中,最愛什麼,而且非愛一個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讀書」那樣的繳白卷的(所提的問題很奇特,後文的解答更新穎)。

我便只得回答道:跳蚤(何以最喜歡跳蚤,後文進一步給出解釋)。

跳蚤的來吮血,雖然可惡,而一聲不響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針叮進皮膚,自然還可以算得有點徹底的,但當未叮之前,要哼哼地發一篇大議論,卻使人覺得討厭。如果所哼的是在說明人血應該給它充飢的理由,那可更其討厭了,幸而我不懂(此段具體說明跳蚤和蚊子的特點,點明喜歡跳蚤的原因,並和蚊子加以對比)。

野雀野鹿,一落在人手中,總時時刻刻想要逃走。其實,在山林間,上有鷹鸇,下有虎狼,何嘗比在人手裡安全。為什麼當初不逃到人類中來,現在卻要逃到鷹鸇虎狼間去?或者,鷹鸇虎狼之於它們,正如跳蚤之於我們罷。肚子餓了,抓着就是一口,決不談道理,弄玄虛。被吃者也無須在被吃之前,先承認自己之理應被吃,心悅誠服,誓死不二。人類,可是也頗擅長於哼哼的了,害中取小,它們的避之惟恐不速,正是絕頂聰明(此段是上一段意思的進一步闡述,點明某些「人類」的道德還不如跳蚤和蚊子)。

蒼蠅嗡嗡地鬧了大半天,停下來也不過舐一點油汗,倘有傷痕或瘡癤,自然更占一些便宜;無論怎麼好的,美的,乾淨的東西,又總喜歡一律拉上一點蠅矢。但因為只舐一點油汗,只添一點腌臢,在麻木的人們還沒有切膚之痛,所以也就將它放過了。中國人還不很知道它能夠傳播病菌,捕蠅運動大概不見得興盛。它們的運命是長久的;還要更繁殖(此段說明蒼蠅的特點)。

但它在好的,美的,乾淨的東西上拉了蠅矢之後,似乎還不至于欣欣然反過來嘲笑這東西的不潔:總要算還有一點道德的(此段點明蒼蠅的「道德」,比某些「人類」還要高尚)。

古今君子,每以禽獸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蟲,值得師法的地方也多着哪(最後總結全文,點明主題)。

四月四日

評析

此文是作者最為有力的諷刺文章之一,雖然篇幅不長,但思想深刻,語言簡練老辣,對社會某些「人」和「思想行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實為諷刺雜文之經典之作。

跳蚤,代表了社會上盜賊一類人,此類雖然搶劫偷盜,無惡不作,然而卻並不粉飾自己。蚊子,代表了社會上文吏等一類人,此類人宣揚「道德」,鼓吹「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不僅剝削欺壓底層民眾,還要民眾「叩謝天恩」。蒼蠅,代表了那些滿口「仁義道德」不斷感嘆「世風日下」實際上逛窯子娶姨太太五毒俱全的士紳達人。當然,作者所諷刺的對象極為廣泛和典型,此處所舉僅為其中部分形象。[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