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垓下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垓下歌》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詩。

此詩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績和豪氣,表達了他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抒發了他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生動地顯示出作者叱咤風雲的氣概,篇幅雖短小,卻表現出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感情:既洋溢着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着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

作品原文

垓下歌⑴

力拔山兮氣蓋世⑵,時不利兮騅不逝⑶。

騅不逝兮可奈何⑷,虞兮虞兮奈若何⑸!

注釋譯文

⑴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南沱河北岸。

⑵兮:文言助詞,類似於現代漢語的「啊」或「呀」。

⑶騅(zhuī):意為頂級寶馬。

⑷虞:即虞姬。奈何:怎樣;怎麼辦。

⑸奈若何:拿你怎麼辦。若,你。

白話譯文

力量可拔山啊氣概可蓋世,可時運不濟寶馬也再難奔馳;

寶馬不奔馳有什麼辦法?虞姬呀虞姬我該如何安排你呢?

創作背景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作品鑑賞

​詩歌的第一句,塑造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中國古代,「氣」既源於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於後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於「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儘管這是一種概括的敘述,但「力拔山」三字卻顯示了一種具體、生動的效果,所以在這一句中,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風雲的氣概生動地顯現了出來。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於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烏騅馬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騅」的「不逝」竟會引起這樣嚴重的後果,是因為在項羽看來: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烏騅馬,至於別人,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向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從而他只要注意烏騅馬就夠了。這也就意味着: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種傲岸無人可比,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的一擊。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姬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齧着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面臨絕境時的悲嘆,在這簡短的語句里包含着無比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虞姬也很悲傷,眼含熱淚,起而舞劍,邊舞邊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和項王歌》)歌罷,自刎身亡,非常悲壯。

相對於永恆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傑,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裡也不過像一朵大的浪花,轉瞬即逝,令人感喟;但愛卻是長存的,它一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和純淨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令人讚嘆。《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楚辭集注》卷一:「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

作者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與「謀戰派」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摧毀章邯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長江段西)邊自刎。項羽至今為止一直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勇猛的著名武將,稱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