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堅壁清野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堅壁清野主義》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雜文。   

原文

堅壁清野主義①

新近,我在中國社會上發現了幾樣主義。其一,是堅壁清野主義(開宗明義,點明本文要說的主要內容)。

「堅壁清野」②是兵家言(點明「堅壁清野」來源於軍事),兵家非我的素業,所以這話不是從兵家得來,乃是從別的書上看來,或社會上聽來的(由於作者並非從軍事角度闡述「堅壁清野」,而是從社會和思想角度進行剖析,所以盪開一筆,點明作者得此「主義」的來源——「書上看來」和「社會上聽來」。既然來源不同,其含義就和「兵家言」有了區別,後文做進一步說明)。聽說這回的歐洲戰爭時最要緊的是壕塹戰,那麼,雖現在也還使用着這戰法——堅壁。至於清野,世界史上就有着有趣的事例:相傳十九世紀初拿破崙進攻俄國,到了墨斯科時,俄人便大發揮其清野手段,同時在這地方縱火,將生活所需的東西燒個乾淨,請拿破崙和他的雄兵猛將在空城裡吸西北風。吸不到一個月,他們便退走了(闡明作者所「得來」的「堅壁」和「清野」具體含義,為後文的議論做鋪墊)。

中國雖說是儒教國,年年祭孔;「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丘未之學也。」③但上上下下卻都使用着這兵法(此句為反諷,意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仁、禮」之類,凡和軍事軍事有關之物均被所謂「士大夫」所鄙視,然發源於軍事的「堅壁清野」,卻天生被這些人普遍應用,後文通過舉例做進一步闡釋說明);引導我看出來的是本月的報紙上的一條新聞。據說,教育當局因為公共娛樂場中常常發生有傷風化情事,所以令行各校,禁止女學生往遊藝場和公園,並通知女主家屬,協同禁止。④自然,我並不深知這事是否確實(「堅壁清野」的實際應用,作者又進行了諷刺性議論);更未見明令的原文;也不明白教育當局之意,是因為娛樂場中的「有傷風化」情事,即從女生發生,所以不許其去,還是只要女生不去,別人也不發生,抑或即使發生,也就管他媽的了。

解析

或者後一種的推測庶幾近之。我們的古哲和今賢,雖然滿口「正本清源」,「澄清天下」(表面的口號),但大概是有口無心的,「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所以結果是:收起來(即「堅壁清野」主義,後文繼續說明才用這種方法的原因)。第一,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想專以「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和上文「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呼應)。第二,是器宇只有這麼大,實在並沒有「澄清天下」之才,正如富翁唯一的經濟法,只有將錢埋在自己的地下一樣。古聖人所教的「慢藏誨盜,冶容誨淫」⑤,就是說子女玉帛的處理方法,是應該堅壁清野的。

其實這種方法,中國早就奉行的了(後文繼續舉例說明其奉行之「早」),我所到過的地方,除北京外,一路大抵只看見男人和賣力氣的女人,很少見所謂上流婦女(例一)。但我先在此聲明,我之不滿於這種現象者,並非因為預備遍歷中國,去竊窺一切太太小姐們;我並沒有積下一文川資,就是最確的證據。今年是「流言」鼎盛時代,稍一不慎,《現代評論》上就會彎彎曲曲地登出來的,所以特地先行預告。至於一到名儒,則家裡的男女也不給容易見面,霍渭崖的《家訓》⑥里,就有那非常麻煩的分隔男女的房子構造圖(例二,後文對此以諷刺的筆調進行議論)。似乎有志於聖賢者,便是自己的家裡也應該看作遊藝場和公園(呼應本文第三段所舉實例);現在究竟是二十世紀,而且有「少負不羈之名,長習自由之說」的教育總長⑦,實在寬大得遠了(意為古人連家裡都把女人加以圈緊,那麼教育總長章士釗「不讓女學生進公園」的確顯得「寬大」的多,不愧是「少負不羈之名,長習自由之說」)。

北京倒是不大禁錮婦女(文章到此一轉,從另一個角度再說開去),走在外面,也不很加侮蔑的地方,但這和我們的古哲和今賢(反諷)之意相左,或者這種風氣,倒是滿洲人輸入的罷。滿洲人曾經做過我們的「聖上」,那習俗也應該遵從的(反諷)。然而我想,現在卻也並非排滿(意思就是說,滿清「不大禁錮婦女」,然而我們現在提出的「不讓女學生上公園」之類「堅壁清野」正好和滿清做法想法,然而起源和動機卻不是為了「排滿」),如民元之剪辮子,乃是老脾氣復發了,只要看舊曆過年的放鞭爆,就日見其多(說明這是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所致)。可惜不再出一個魏忠賢⑧來試驗試驗我們,看可有人去作乾兒,並將他配享孔廟(反諷)。

要風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這正是教育者所當為之事,「收起來」卻是管牢監的禁卒哥哥的專門(此段繼續對上文第三段的實例,從正面角度加以闡釋)。況且社會上的事不比牢監那樣簡單,修了長城,胡人仍然源源而至,深溝高壘,都沒有用處的。未有遊藝場和公園以前,閨秀不出門,小家女也逛廟會,看祭賽,誰能說「有傷風化」情事,比高門大族為多呢?(說明所謂的「堅壁清野」手段,毫無實際效用)

總之,社會不改良,「收起來」便無用,以「收起來」為改良社會的手段,是坐了津浦車往奉天。這道理很淺顯:壁雖堅固,也會衝倒的。兵匪的「綁急票」⑨,搶婦女,於風化何如?沒有知道呢,還是知而不能言,不敢言呢?倒是歌功頌德的!(進一步從社會改良角度,說明所謂的「堅壁清野」手段,毫無實際效用)

其實,「堅壁清野」雖然是兵家的一法,但這究竟是退守,不是進攻。或者就因為這一點,適與一般人的退嬰主義相稱,於是見得志同道合的罷。但在兵事上,是別有所待的,待援軍的到來,或敵軍的引退;倘單是困守孤城,那結果就只有滅亡(說明單從軍事上說,「堅壁清野」也不是最佳策略,要想發揮其效用,還需要其他軍事策略和行動配合才行,僅僅實施「堅壁清野」乃自尋死路),教育上的「堅壁清野」法,所待的是什麼呢?照歷來的女教來推測,所待的只有一件事:死(進一步點明,將此策略應用於教育,也只會自尋死路,毫無效用和價值)。

天下太平或還能苟安時候,所謂男子者儼然地教貞順,說幽嫻,「內言不出於闊」,「男女授受不親」⑩(此段及其後主要闡述中國實施此種「堅壁清野」主義的後果和影響)。好!都聽你,外事就拜託足下罷。但是天下弄得鼎沸,暴力襲來了,足下將何以見教呢?曰:做烈婦呀!(後果和影響之一)

宋以來,對付婦女的方法,只有這一個,直到現在,還是這一個。

如果這女教當真大行,則我們中國歷來多少內亂,多少外患,兵燹頻仍,婦女不是死盡了麼?不,也有倖免的,也有不死的,易代之際,就和男人一同降伏,做奴才。於是生育子孫,祖宗的香火幸而不斷,但到現在還很有帶着奴氣的人物,大概也就是這個流弊罷(後果和影響之二)。「有利必有弊」,是十口相傳,大家都知道的(所謂「利」就是把婦女禁錮起來以防「有傷風化」;所謂「弊」就是上文所說的兩個後果和影響)。

但似乎除此之外,儒者,名臣,富翁,武人,闊人以至小百姓,都想不出什麼善法來,因此還只得奉這為至寶(真是傳統文化的「無奈」,更體現了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進步的阻礙和制約)。更昏庸的,便以為只要意見和這些歧異者,就是土匪了。和官相反的是匪,也正是當然的事。但最近,孫美瑤據守抱犢崮,其實倒是「堅壁」,至於「清野」的通品,則我要推舉張獻忠。

張獻忠在明末的屠戮百姓,是誰也知道,誰也覺得可駭的,譬如他使ABC三枝兵殺完百姓之後,便令AB殺C,又令A殺B,又令A自相殺。為什麼呢?是李自成⑾已經入北京,做皇帝了。做皇帝是要百姓的,他就要殺完他的百姓,使他無皇帝可做。正如傷風化是要女生的,現在關起一切女生,也就無風化可傷一般(「堅壁清野」主義的極端化表現,駭人聽聞,然卻是真實的歷史)。

連土匪也有堅壁清野主義,中國的婦女實在已沒有解放的路;聽說現在的鄉民,於兵匪也已經辨別不清了(何以「辨別」不清,就是因為都以「堅壁清野」為手段,殘害民眾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一月上海《新女性》月刊創刊號。

② 「堅壁清野」 語見《三國志·魏書·荀藹傳》。

③ 「俎豆之事」等語,見《論語·衛靈公》(原文無「丘」字)。是孔丘回答衛靈公的話。俎、豆,古代禮器。

④ 關于禁止女生往娛樂場的新聞,見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北京《京報》:「教部昨飭京師學務局,謂據各處報告,正陽門外香廠路城南遊藝園,及城內東安市場中央公園北海公園等處,迭次發生有傷風化情事。各女學校學生遊逛,亟應取締。特由該局通知各級女學校,禁止遊行各娛樂場,並由校通知各女生家長知照雲。」

⑤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語見《周易·繫辭上》。意思是財物收藏得不嚴實,容易誘發人的盜心;容貌打扮得妖艷,容易誘發人的淫心。

⑥ 霍渭崖(1487—1540) 名韜,廣東南海人,明代道學家。嘉靖時官禮部尚書。他著的《家訓》中有《合爨男女異路圖說》,圖中以朱墨兩色標明分隔男女進出所走的路。

⑦ 指章士釗。「少負不羈之名,長習自由之說」,是他在《停辦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呈文》中的自述。該文曾載於《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四號(一九二五年八月八日)。

⑧ 魏忠賢(1568—1627) 河間肅寧(今河北肅寧)人,明代天啟年間最跋扈的太監。曾利用特務機關東廠大殺較為正直有氣節的人。當時趨炎附勢的無恥之徒對他競相諂媚,醜態百出。據《明史·魏忠賢傳》載:「群小益求媚」,「相率歸忠賢稱義兒」,「監生陸萬齡至請以忠賢配孔子」。

⑨ 「綁急票」 舊時盜匪把人劫走,強迫被劫者的家屬在一定限期內用錢贖回,稱為「綁票」。限期很短的稱為「綁急票」。

⑩ 「內言不出於閫」 語見《禮記·曲禮》:「外言不入於閫,內言不出於閫。」閫,即婦女所居內室的門限。「男女授受不親」,語見《孟子·離婁》。

⑾ 李自成(1606—1645) 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於崇禎二年(1629)起義,後被推為闖王。曾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部隊紀律嚴明,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崇禎十七年(1644)一月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同年三月攻入北京。後明將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李兵敗退出北京。清順治二年(1645)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