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人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人間》

《在人間》是前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創作的長篇自傳體小說,是其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小說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爾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生活的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着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這段時期他為了生活,靠與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賣糊口,他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干過洗碗工,還做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但他一有機會就閱讀大量的書籍。

內容簡介

主人公阿廖沙十一歲時不得不到社會上謀生,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洗碗工,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後,阿廖沙懷着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山去。

在這本小說里,高爾基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裡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瑪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裡說人壞話的小市民。

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欲望。"我來到人間",仿佛就暗示着這人間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詩集、阿克薩夫的《家庭記事》、俄羅斯史詩《在森林中》等書籍構成了高爾基的天堂,這個"人間"里的天堂。

創作背景

1905年以後,高爾基幾度出國,去意大利定居。他在熱烈歡呼1917年2月革命的同時,卻又對此後的十月革命表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在這無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的年代,通過反思,作家重又把無產階級革命與文化主題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寫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系列作品。

《在人間》的寫作始於1914年,其第一、五、七、九、二十章,曾先後在1915年《俄羅斯言論》報發表,1916年全部連載在《編年史》雜誌上,後來就交由柏林拉迪日尼科夫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

人物介紹

阿廖沙

書中的主人公,是個堅強勇敢、正直、有愛心的人,也是善於觀察和非常敏感的孩子,能辨別好壞,在外祖父、外祖母、房客等影響和現實生活的壓力下度過。

外祖母

外祖母是一個果敢、剛強的婦女,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人物:她喜歡唱歌、跳舞,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她很善良慈愛、善於忍讓、胸懷廣大,外祖母是阿廖沙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是他最了解和珍愛的人。

外祖父

年輕時曾在伏爾加河上做過縴夫,後來開了一個染坊,當他還有有錢時,對人作威作福,對一切是獨斷專行。隨着家業的衰落,他變得愈來愈吝嗇、貪婪、專橫、殘暴、冷酷無情、喪失了所有的廉恥心。最後他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變得一無所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乞丐。[1]

作品評價

亞美尼亞作家希爾萬紮傑:"在我看來,《在人間》整個作品是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和它的苦悶象徵,不僅對於俄羅斯人民,而且對於世界各族人民都具有同樣的意義。"

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也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傑出代表。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匠家中,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開小染坊的外祖父家裡。後來外祖父破產,十歲的阿列克謝就在社會上流浪,當過各種雜工。高爾基的處女作是發表於1892年的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福馬·高爾傑耶夫》(1899)是高爾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