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是一部紀傳體的東漢史。南朝宋范曄著。主要版本有南宋紹興刻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末毛晉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時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 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的點校本。[1]


  范曄 (398—445),字蔚宗,順陽 (今河南淅川東)人,劉宋史學家。初在宋武帝之子彭城王劉義康手下任冠軍參軍,累遷至尚書吏部郎。因一度得罪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他鬱郁不得志,始撰寫 《後漢書》以抒情寄志。當時關於東漢的史書已有多種,如東漢劉珍等人的《東觀漢記》、三國吳謝承的《後漢書》、晉薛瑩的《後漢記》、司馬彪的 《續漢書》、華嶠的 《漢後書》、謝沈的 《後漢書》、張瑩的 《後漢南記》、袁山松的 《後漢書》、袁宏的 《後漢紀》等等,但范曄對它們均不滿意,遂以 《東觀漢記》為主要依據,兼采各家之長,刪繁補缺,自成一書。范曄後升為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參預國家機要。時劉義康與宋文帝矛盾日銳,有人告發范曄與孔熙先、謝綜等人擁護劉義康準備謀反,他因此被捕下獄,以謀叛罪被處死。范曄多才藝,博覽經史,善寫文章,且精通音樂。他還著有《漢書纘》、《百官階次》。

  本書120卷,其中紀10卷,列傳80卷,系范曄所撰,志30卷,系晉司馬彪之作。范曄本有作志計劃,因身陷囹圄而未及完成。他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說:「欲遍作諸志,《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詳盡。不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未果。」南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的志,配於本書,然二者長期單獨流行。到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始將二者合於一體。本書上迄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5),下止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記載東漢—代195年的歷史。

《後漢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紀:其中9卷記述東漢12帝,依次為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殤帝劉隆、安帝劉祜、順帝劉保、沖帝劉炳、質帝劉纘、桓帝劉志、靈帝劉宏、獻帝劉協。另外,因北鄉侯與少帝登位時甚短,分別附入安靈二紀中。帝紀仿照《史記》,用編年體形式記載各帝時期的綜合情況。又仿華嶠《漢後書》體例記皇后紀1卷,因東漢多幼帝登位,概由皇后垂簾聽政,故范曄將皇后與君主同列入本紀之中。這一部分,包含了許多外戚的史料,也反映外戚專政的史實,在性質上,類似於 《漢書》的 《外戚傳》。由於 《光武紀》和 《皇后紀》各分上下二卷,故紀的實際卷數達12卷。列傳:根據目錄來看,傳的對象達500多人,其編纂方式是打破時間順序以類相從。趙翼在 《廿二史札紀》 中指出:「張宗、法雄,國初人; 度尚、楊璇,漢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為郡守能討賊也。王充,國初人;王符、仲長統,漢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著書恬於榮利也」。本書類傳有10項內容,除 《循吏》《酷吏》、《儒林》三項是沿承前人之外,其餘7項皆為作者新創。《黨錮》和《宦者》二傳反映東漢末年桓、靈二朝的政局,時宦官把持朝政,政治黑暗,社會矛盾尖銳。地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崇尚名節,結黨評議朝政,反對宦官專權,結果遭到宦官的迫害、殺戮和禁錮。《文苑傳》記載擅長文學創作的人物,它與專記經學大師的《儒林傳》分別反映了文壇的兩個方面。《獨行傳》記載以「特立卓行」獲得名聲並進入仕途的人。《逸民傳》反映那些清高飄逸,隱居不仕的人物。《方術傳》主要記載陰陽占卜之人及其神仙怪異之事。但名醫郭玉、華陀等也被列於其中。《列女傳》專記有特殊品行、才幹、聲譽的婦女。范曄自稱:「搜次才幹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沒有囿守於「節操」的觀念,而將「博學有才辨」但曾幾次改嫁的蔡文姬收入了傳內。這些類傳,是根據東漢實際情況,而分門別類加以列出的。它反映了東漢較多的社會側面。關於少數民族和鄰國的傳有《東夷傳》、《南蠻西南夷傳》、《西羌傳》、《西域傳》、《南匈奴傳》、《烏桓鮮卑傳》6篇,記載了東漢各族的活動情況及東漢與周圍的關係。

  司馬彪所撰的志本為8篇,後被劉昭加注後析為30卷。司馬彪,字紹統,西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卒於晉惠帝光熙元年(306) 。其中的 《律曆志》分3卷,上卷記 「律准」和 「候氣」,中卷載本朝曆法專家談論曆法,下卷言曆法。《禮儀志》分3卷,上、中卷記節令及朝廷禮儀,下卷載喪禮。《祭祀志》分3卷,講帝王祀神、封禪、祭祖儀式。《天文志》分3卷,上卷記王莽到光武帝的天文變化,中卷記明帝到質帝的天文變化,下卷記桓帝到獻帝的天文變化及隕石。《五行志》分6卷,記載各地行政級別,戶口數字、鄉土人情、名勝建築、山川河流等。《百官志》與《輿服志》為本書新開,前者系統地闡述了東漢中央和地方官制,後者記錄了君臣各種等級的輿車和服飾。

《後漢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范曄對本書自視甚高,尤其對他書中所作的序、論、贊更認為無有比肩者,他說: 「……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此言並非狂語,它得到了後代史家的認同。劉昭在《後漢書注補志序》中說:「范曄《後漢》,良誠跨眾氏。」劉知幾在《史通》中也說: 「范曄博採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范曄認為史學不同於文學,文章應強調事理,不可追逐浮辭,他說: 「常恥作文士之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本書的風格注重於史筆,言簡意賅,精要得體。本書還有一特色,即仿效《漢書》,照實採錄了許多言之有理的政論及頗有成就的文學作品,從而保存了許多原始資料。范書雖然較其它東漢史書晚出,但因在眾書的基礎上提煉而成,故後來居上,可謂本類書中的佼佼者,除袁宣《後漢記》之外,余者逐漸一一被淘汰。本書傳布後,深得學界重視,在唐代與《史紀》、《漢書》並稱為 「三史」。

  本書發行之後,對它的研究接踵而至。南朝梁劉昭首先將司馬彪《續漢書》的志抽出來,補入本書中,並加以注釋,側重說明和增補史實。今《天文志》下卷及《五行志》第4卷注已佚。唐高宗之子李賢與張大安,劉信等為紀傳部分作注,在詮釋字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劉、李二注成為《後漢書》的權威注家。宋劉攽撰《東漢書刊誤》,吳仁傑在此基礎上再撰《補遺》。清惠棟作《後漢書補註》,王先謙作 《後漢書集解》,此二家也頗有新義。在校對考訂方面作出特殊成績的有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後漢書》,錢大昭的《後漢書辨疑》,周壽昌的《後漢書補正》,李慈銘的《後漢書札記》等。民國時,哈佛燕京學社編印了《後漢書注釋綜合引得》,可查檢本書詞句;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了 《後漢書人名索引》,二者是頗為有用的工具書。

  因范曄未曾修表,歷代學者作了大量的補表工作。宋熊方作《補後漢書年表》。明末清初的萬斯同撰《歷代年表》,其中的 《諸王世表》、《外戚侯表》、《雲台功臣侯表》、《宦者侯表》、《將相大臣年表》、《九卿年表》等與本書相應。此外還有清諸以敦的《熊氏後漢書年表校補》,錢大昭的《後漢書補表》、董大華的《東漢中興功臣侯世系表》及 《東漢皇子王世系表》、華湛思的《後漢三公年表》、練恕的《後漢六卿年表》等。再者因本書缺乏《藝文志》,清人作了許多補志工作,其有錢大昭的 《補續漢書藝文志》、侯康的 《補後漢書藝文志》、姚振宗的《後漢藝文志》、顧攘三的《補後漢書藝文志》、曾樸的《補後漢書藝文志並考》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