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有白頭如新》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有白頭如新》

目錄

原文

「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1]。」何則?知與不知也[2]。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3],藉荊軻首以奉丹之事[4];王奢去齊之魏[5],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齊、秦而故於燕、魏也[6],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7],行合於志而慕義無窮也[8]。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9],而為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10],為魏取中山。何則? 誠有以相知也[11]。蘇秦相燕,燕人惡之於王[12],王按劍而怒[13],食以駃騠[14];白圭顯於中山[15],中山人惡之魏文侯[16],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17]。何則? 兩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18],豈移於浮辭哉[19]!

段意

此為上書內容之二。引諺語提出君臣遇合的關鍵,不在於交往時間的長短,而在於彼此相知。以樊於期、王奢的為知己者死,又以燕對蘇秦、魏對白圭的相知不疑,賜信有加等事例,從臣和君兩個方面加以說明。

注釋

  [1]以上二句說,人與人,有的相交到頭白,還如新交一樣不相知;有的偶爾相遇,一見如故,停車傾蓋,談個沒完。傾蓋:指兩車緊靠,把車蓋都擠歪了。

  [2]知與不知:白頭如新,乃不相知;傾蓋如故,乃一見傾心,相知恨晚。

  [3]樊於(wu)期:原為秦將,後得罪秦始皇逃至燕,秦王重金購求。燕丹派荊軻刺秦王,他自刎借頭給荊軻作獻秦之禮,以便行刺。

  [4]藉:借。奉:獻。

  [5]王奢:原為齊臣,後逃至魏。齊伐魏,他為了不連累魏國,登城自刎,使齊退兵,保存了魏國。

  [6]非新於齊、秦:與齊、秦並非新交。故於燕、魏:同燕、魏也非舊交。「故」字前承前省「非」字。

  [7]去二國死兩君:離開齊、秦而為燕丹和魏君效死。

  [8]此句說,是因為燕丹和魏的行為符合他們的志向,他們仰慕道義的心情是無限深厚的。

  [9]蘇秦:縱橫家,曾遊說天下各國,對各諸侯都不守信,但對燕王卻像尾生一般堅守信約。詳見《蘇秦列傳》。尾生: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他與一女子約於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橋柱而死。事見《莊子·盜跖》。

  [10]白圭(gui):本中山國之將,因失六城,中山王要殺他,他逃至魏,受到魏文侯重用,替魏徵服了中山。

  [11]此句說,實在是由於受到知遇的緣故。

  [12]惡(wu)之:說他壞話。

  [13]此句說,燕王怒讒者,按劍欲殺之。

  [14]食(si)以駃騠(jue ti):殺了千里馬宴請蘇秦。食,給人吃。駃騠,良馬名。

  [15]顯於中山:因攻下中山而地位顯赫。

  [16]魏文侯:魏斯,戰國時魏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

  [17]投:贈;賜。夜光璧:夜間放光的寶玉。

  [18]剖心坼(che)肝:猶言肝膽相照,推心置腹,深信不疑。坼,裂開。

  [19]移:動搖,變心。浮辭:浮華不實的讒言。[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