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封比干之後》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封比干之後》

目錄

原文

封比干之後,修孕婦之墓,故功業復就於天下[4]。何則?欲善無厭也[5]。夫晉文公親其仇,強霸諸侯[6];齊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7]。何則?慈仁殷勤,誠加於心,不可以虛辭借也[8]。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9],東弱韓、魏[10],兵強天下,而卒車裂之;越用大夫種之謀[11],禽勁吳,霸中國,而卒誅其身。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12],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13]。今人主誠能去驕慠之心[14],懷可報之意[15],披心腹[16],見情素[17],墮肝膽[18],施德厚,終與之窮達[19],無愛於士[20],則桀之狗可使吠堯,而蹠之客可使刺由[21];況因萬乘之權[22],假聖王之資乎[23]? 然則荊軻之湛七族[24],要離之燒妻子[25],豈足道哉!

段意

此為上書內容之四。提出聖王必須有所覺悟(遠離子之、田常一類陰謀者),「為善無厭」(學習周武王封比干之後,修孕婦之墓),舉士不避仇(效法晉文公和齊桓公),以誠待士(力避秦國車裂商鞅,越君賜死文種,孫叔敖三辭相位,陳仲子去為人灌園等現像再發生),進而與士披肝瀝膽,厚施恩德。這樣,那麼桀犬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至於做到像「荊軻之湛七族,要離之燒妻子」就更不用說了。以此表明士能為君殺身成仁。

注釋

  [1]聖王覺寤:聖明的國君貴在有所覺悟。寤,通「悟」。

  [2]捐:棄。子之:燕王噲之相。他騙得噲讓位給他,使得燕國大亂。詳見《燕召公世家》。

  [3]田常:春秋時齊國大臣。後來他殺了齊簡公,自任齊相,專擅國政。說,通「悅」。全句說,能夠不賞識田常的才幹。

  [4]以上三句指,周武王滅殷紂後,封賞了被紂剖心的比干之子,給被紂慘殺的孕婦修了墓。意謂聖王能效法武王,故能建立君臨天下的功業。

  [5]欲善不厭:欲為善事,永不滿足。厭,通「饜」,滿足。

  [6]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他為公子時,父晉獻公聽寵姬讒言,派勃鞮去殺他,他倉皇逃走,被砍掉一隻袖子。後當晉君,寬赦了勃鞮的罪,勃鞮揭發了一起叛亂陰謀。詳見《晉世家》。二句意謂晉文公親其仇,免遭內亂,故能強霸諸侯。

  [7]齊桓公用其仇:指齊桓公免去管仲射鈎之罪,任管仲為相而稱霸。詳見《齊太公世家》。二句意謂齊桓公用其仇,穩定了周朝政局,建立了一匡(正)天下的功業。

  [8]以上三句說,(這是因為)心地仁慈,情意懇切,用真誠感化人心(的結果),這是不可用虛假的言辭所能換得的。

  [9]至夫(fu):至於。商鞅:姓公孫,名鞅。衛國人,亦稱衛鞅。封於商,號商君,故稱商鞅。為秦相,佐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詳見《商君列傳》。

  [10]弱:削弱。

  [11]大夫種: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越曾被吳擊破,他獻計越王勾踐到吳行賄,得免亡國;後輔勾踐刻苦圖強滅吳,建立霸業。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詳見《越王勾踐世家》。

  [12]孫叔敖:楚國令尹,佐楚莊王,曾三次得相而不喜,知其才自得之;三次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詳見《循吏列傳》。此言三去相而不悔,謂可免禍也。

  [13]於(yú)陵子仲:齊國人,又名陳仲子,居於於陵,故號於陵子仲。兄為齊卿,他認為食祿不義,逃至楚。楚王欲聘為相,他攜妻子潛逃,為人灌園。三公:秦漢時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此指丞相。

  [14]去:棄。傲:通傲。

  [15]懷可報之意:謂梁孝王應以誠待士,使士常懷報答之心。

  [16]披:敞開。

  [17]見情素:展露真情。

  [18]墮肝膽:披肝瀝膽。

  [19]終與之窮達:窮達終與之,即與士人憂樂與共。窮達:指困窘與顯達,逆境與順境。

  [20]無愛於士:對士毫不吝惜。

  [21]蹠(zhi):即跖,春秋時奴隸起義領袖,舊時被誣為大盜,故又叫盜跖。客:門客。由:許由,堯時賢人。傳說堯讓天下給他,他聽了認為受了玷污,到水裡去洗耳朵。

  [22]因:憑藉;依靠。萬乘之權:指大國的權勢。

  [23]假:憑藉。資:指才能、地位、聲望等。

  [24]然則:既然這樣,那麼……。湛:通「沉」。沉沒,指被殺。七族:通常指上至曾祖,下至曾孫。說法不一。此句言,荊軻刺秦始皇不成,其族連坐被殺。

  [25]要(yao)離:春秋時刺客,吳國人。吳王闔閭殺吳王僚而自立,僚之子慶忌逃至衛。闔閭為除後患,派要離去刺慶忌。要離為了接近慶忌,請闔閭斷其右手,殺其妻子,然後詐以負罪出奔至衛,刺死了慶忌,他亦自殺。[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