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侯田蚡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侯田蚡者》

原文

魏其已為大將軍後,方盛[4],蚡為諸郎[5],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6]。及孝景晚節[7],蚡益貴幸,為太中大夫[8]。蚡辯有口[9],學《槃盂》諸書[10],王太后賢之[11]。孝景崩,即日太子立[12],稱制[13],所鎮撫多有田蚡賓客計策[14]。蚡弟田勝,皆以太后弟,孝景後三年封蚡為武安侯[15],勝為周陽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16],卑下賓客[17],進名士家居者貴之[18],欲以傾魏其諸將相[19]。建元元年[20],丞相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21]。籍福說武安侯曰[22]:「魏其貴久矣,天下士素歸之[23]。今將軍初興[24],未如魏其,即上以將軍為丞相,必讓魏其[25]。魏其為丞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26],又有讓賢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風上[27],於是乃以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籍福賀魏其侯,因吊曰[28]:「君侯資性喜善疾惡[29],方今善人譽君侯,故至丞相[30];然君侯且疾惡,惡人眾,亦且毀君侯[31]。君侯能兼容,則幸久[32];不能,今以毀去矣。」魏其不聽。

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33],王臧為郎中令[34]。迎魯申公[35],欲設明堂[36],令列侯就國[37],除關[38],以禮為服制[39],以興太平[40]。舉適諸竇宗室毋節行者[41],除其屬籍[42]。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43],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后[44]。太后好黃老之言[45],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46],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47]。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48]。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49],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50]。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武安侯雖不任職,以王太后故,親幸,數言事多效[51],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日益橫[52]。建元六年,竇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53],免。以武安侯蚡為丞相,以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54]。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武安[55]。

武安者,貌侵[56],生貴甚[57]。又以為諸侯王多長[58],上初即位,富於春秋[59],蚡以肺腑為京師相[60],非痛折節以禮詘之,天下不肅[61]。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62],所言皆聽。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63],權移主上[64]。 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 吾亦欲除吏[65]。」嘗請考工地益宅[66],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67]!」是後乃退。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68],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69]。武安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70]。田園極膏腴[71],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72]。前堂羅鐘鼓[73],立曲旃[74];後房婦女以百數。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不可勝數。

段意

寫田蚡與竇嬰前期的關係。起初,田蚡很尊重竇嬰,就像晚輩對待長輩一樣。後來,為攀上丞相高位,就一心想壓倒竇嬰的勢力。當他憑藉王太后的關係,勢力一天天超過竇嬰後,就變得十分驕橫、奢侈,連武帝對他也強烈不滿。

注釋

  [1]武安:即今河北省武安縣。田蚡的封地。

  [2]孝景後同母弟:漢景帝皇后叫王娡,母臧兒,父王仲。王仲死後,臧兒嫁到田家,生田蚡,因稱「同母弟」。

  [3]長陵:在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4]方盛:權勢正盛。

  [5]諸郎:泛稱郎官,漢朝政府各部里的屬官。

  [6]子姓:子孫。

  [7]晚節:晚年。

  [8]太中大夫:掌議論的官。

  [9]辯有口:善辯論,有口才。

  [10]《槃盂》諸書:《槃盂》一類的書。《槃盂》,相傳是黃帝史官孔甲所作的銘文,刻在盤盂等器物中。已失傳。槃:通「盤」。

  [11]王太后:即漢景帝王皇后,景帝死後稱王太后。

  [12]太子立:太子劉徹即皇帝位,稱漢武帝。

  [13]稱制:指竇、王兩太后代替皇帝掌權。武帝即位,年僅十六,故由太后聽政。

  [14]所鎮撫句:指王太后掌權所實行的一些鎮撫措施,多由田蚡的賓客出謀劃策。

  [15]孝景後三年:公元前141年。這年正月,景帝死,武帝即位,封田蚡為武安侯。

  [16]新欲用事為相:新近掌握政權,很想當丞相。

  [17]卑下賓客:對賓客謙恭有禮。

  [18]進名士家居者貴之:讓延攬在家的名士們顯貴起來。

  [19]以傾魏其諸將相:用這些辦法(謙恭和延攬名士)來壓倒竇嬰和其他身居高位的人。

  [20]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21]丞相二句:丞相衛綰因病免官,皇上(漢武帝)正考慮安排丞相和太尉這兩個官位的人選。

  [22]籍福:當時奔走於豪門貴族的著名食客。

  [23]素歸之:一向依附他。

  [24]初興:剛開始發跡。

  [25]即上二句:即使皇上任用你為丞相,你也一定要把相位讓給竇嬰。

  [26]尊等耳:地位的尊貴程度一樣。

  [27]微言太后風上:暗中向太后透露心事,再讓太后轉告皇上。風,同「諷」,暗示。

  [28]吊:告誡。

  [29]君侯句:你的天性是喜愛善人、嫉恨惡人的。此系面諛之詞。君侯,對封侯者的尊稱。

  [30]方今二句:意為:若不是善人(隱指田蚡)稱道你,你是不會做丞相的。是在為田蚡說話。

  [31]毀君侯:毀謗你,說你的壞話。

  [32]君侯能兼容二句:你若對好人壞人都能寬容些,相位就有幸長期保持。

  [33]推轂:比喻助人成事,或推薦人才。轂,車輪軸。趙綰:當時的一位大儒。御史大夫:副丞相。

  [34]王臧:亦為儒者。郎中令:掌宮中掖門(旁門)的官。

  [35]申公:魯大儒申培,以治《詩》著名。事跡在《儒林列傳》有述。

  [36]明堂:古代帝王宣揚政教的地方。

  [37]令列侯就國:讓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按:漢代諸侯雖各有封地,但本人仍居住京師,不願到他們的封地去。

  [38]除關:除去關禁。

  [39]以禮為服制:按照古代禮法規定吉凶服裝的制度。

  [40]以興太平:用來顯示太平景象。

  [41]舉適(zhe):揭發、檢舉。適:通「謫」。

  [42]除其屬籍:取消那些毋節行者在宗譜上的名字。屬籍:指宗譜。

  [43]尚公主:娶公主為妻。尚:高攀門第以結姻親。

  [44]以故毀句:因此毀謗竇嬰等人的言語每天都傳到竇太后的耳中。

  [45]黃老之言:道家學說。

  [46]務:務必,堅決。隆推:盛讚,高抬。

  [47]滋:更加。

  [48]請無奏事東宮:請求武帝親政,不要聽從東宮竇太后的裁斷。

  [49]柏至侯許昌:許昌,劉邦功臣許溫之孫,襲祖封為侯。柏至,當是地名,位置不詳。

  [50]武強侯莊青翟:莊青翟,劉邦功臣莊不識之孫,襲祖封為侯。武強,漢縣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武強縣東北。

  [51]數言事多效:謂田蚡多次向王太后論及國事,他的意見大多被採納而發生效驗。

  [52]日益橫:一天天更加驕橫、放縱。

  [53]坐喪事不辦:由於沒把竇太后的喪事辦好而犯了罪。

  [54]大司農:管理財政的官。韓安國,字長儒,《史記》列有《韓長儒傳》。

  [55]天下士句:天下士人、郡國之官及諸侯王,更加趨附武安。

  [56]貌侵:其貌不揚。侵,通「寢」,短小,醜陋。

  [57]生貴甚:從出生以來就很顯貴(因是外戚故)。

  [58]多長:多數年事已高了。

  [59]富於春秋:謂年輕。春秋,年紀,謂未來的年歲還很多。

  [60]肺腑:猶言心腹,比喻至親。京師相:朝廷的宰相,不同於侯國的相。

  [61]非痛二句:不把那些有權勢的貴族狠狠收拾一下,用禮法使他們屈服,讓他們徹底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那麼天下人是不會畏懼自己的。痛,狠狠地。折節,改變原來的作風、觀點。詘(qu),屈服。之,指有權勢的貴族。肅,敬畏。

  [62]坐語移日:坐着與武帝談話,可見日影逐漸移動位置。謂談的時間久長。

  [63]薦人句:(田蚡)用人往往把家居之人平地提升到年俸為二千石的官位。

  [64]權移主上:把皇上的權柄逐步轉移到自己手中。

  [65]君除吏二句:你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沒有?我還要任用幾個呢! 除吏:除去舊官換新官。盡未:完了沒有?

  [66]嘗請句:曾經請求把考工室的土地給他擴建住宅。考工室:督造器械的官府。

  [67]君何不句:你除了把製造武器的考工衙門拿去之外,何不連收藏兵器的武庫也一起拿走?

  [68]坐其兄二句:讓他的同母兄向南坐,自己向東坐。當時以向東的座位為尊貴。蓋侯,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田蚡的同母兄,封蓋侯。蓋,漢縣名,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

  [69]不可以兄弟故私橈:不能因為是自己的哥哥就在私下裡屈辱了自己丞相的尊嚴。橈,委屈自己,遷就別人。

  [70]治宅甲諸第:修建的住宅,超過了所有貴族的府第。甲,超過,居第一。

  [71]膏腴:肥沃。

  [72]市買:採購。屬:連續不絕。

  [73]羅:排列。

  [74]曲旃(zhan):曲柄的幡旗。這是古代國君招聘隱士用的,田蚡用來裝飾廳堂,違反當時制度。[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