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蘇秦列傳齊南有泰山》

《史記·蘇秦列傳齊南有泰山》

目錄

原文

「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齊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1],進如鋒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勃海也[2]。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3]。臨菑之塗,車轂擊[4],人肩摩,連衽成帷[5],舉袂成幕[6],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莫能當。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竊為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7],為與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當[8],不出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9],而輕為之臣也[10]。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11],車不得方軌[12],騎不得比行[13],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14],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喝[15],驕矜而不敢進[16],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是故願大王少留意計之。」

齊王曰:「寡人不敏,僻遠守海,窮道東境之國也[17],未嘗得聞餘教。今足下以趙王詔詔之,敬以國從。」

段意

記遊說齊宣王之辭。齊國遠比韓、魏強大,故蘇秦一方面極力稱讚齊之強大,一方面論其不應和韓、魏一般見識,應採取「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的合縱政策,最後打動了齊宣王。

注釋

  [1]五家之兵:齊桓公時管仲所制定的兵制:五家為軌,五人為伍,軌長率之;十軌為里,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為連,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十連為鄉,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五鄉一帥,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率之。

  [2]未嘗三句:指用不着徵調泰山、清河、勃海以外的軍隊。倍:同「背」,背離。

  [3]六博:古代博戲名。兩人相博,共十二棋,每人六棋,六黑六白,故名。蹋鞠:踢球。

  [4]車轂:車軸兩端伸出車輪外的部分。

  [5]衽:衣襟。

  [6]袂:衣袖。

  [7]重(zhong)畏:非常害怕。

  [8]相當:相對。

  [9]重與秦戰:不敢輕易地與秦開戰。

  [10]輕為之臣:很容易向秦國稱臣。

  [11]徑:通「經」,通過。

  [12]方軌:並駕。

  [13]比行:並行。

  [14]狼顧:狼性多疑,走路時常回顧,比喻有後顧之憂。

  [15]恫疑虛喝:因有所疑懼而故意虛張聲勢。

  [16]驕矜:故意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態度。

  [17]窮道東境:最東邊的。[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