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蘇秦列傳齊使人謂魏王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蘇秦列傳齊使人謂魏王曰》

原文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涇陽君[2],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3],則齊不欺秦。秦信齊,齊秦合,涇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東蘇子[4],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於是出蘇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5],名卑而權輕[6];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夫破宋,殘楚淮北[7],肥大齊[8],仇強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然且王行之者,將以取信於齊也。齊加不信於王[9],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10],而齊並之,是益一齊也[11]。北夷方七百里[12],加之以魯、衛,強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二齊也。夫一齊之強,燕猶狼顧而不能支[13],今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齊紫,敗素也,而賈十倍[14];越王句踐棲於會稽,復殘強吳而霸天下[15],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今王若欲因禍為福,轉敗為功,則莫若挑霸齊而尊之[16],使使盟於周室,焚秦符,曰「其大上計[17],破秦;其次,必長賓之[18]」。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19],秦王之志苟得窮齊[20],不憚以國為功。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21],燕、趙非利之也。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22],令涇陽君、高陵君[23]先於燕、趙[24]?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秦為西帝,燕為北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於天下,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伐齊,曰『必反宋地,歸楚淮北。』反宋地,歸楚淮北,燕、趙之所利也;並立三帝,燕、趙之所願也。夫實得所利,尊得所願,燕、趙棄齊如脫矣[25]。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26];諸侯贊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趙,國安而名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說[27],必若刺心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 秦必取,齊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28];伐齊,正利也[29]。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於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湣王出走。

段意

寫蘇代過魏被執,齊雖巧妙地利用說客使魏釋代,但蘇代卻心念燕之舊恩,為燕王出謀畫策,挑撥秦、齊關係。燕王正「欲報仇於齊」,故復召蘇代回燕。

注釋

  [1]為燕執代:替燕國逮捕蘇代。

  [2]涇陽君:秦昭王弟,名悝。

  [3]今齊魏句:指魏國逮捕作為齊國客卿的蘇代。

  [4]東蘇子:放蘇代東歸齊國。

  [5]列在萬乘:指燕國也可稱得上萬乘大國。寄質於齊:把人質寄托在齊國。

  [6]名卑句:是說不但名聲低下,而且權威也隨之減輕。

  [7]殘楚淮北:使楚國淮北一代受創。

  [8]肥大齊:使齊國壯大。

  [9]齊加不信:即「齊不加信」,齊並不為此而信任。

  [10]強萬乘之國:其強大不亞於萬乘之國。

  [11]益一齊:又增加了一個齊國。

  [12]北夷:齊地在淮、泗之間。

  [13]狼顧:狼懼被襲,走常反顧,形容有後顧之憂。

  [14]齊紫三句:齊國的紫色帛,只不過是將不好的白帛染成紫色,就增價十倍。賈:同「價」。

  [15]殘強吳:戰勝了強大的吳國。殘:使其殘破。

  [16]挑霸齊:帶頭使齊稱霸。

  [17]大上計:上上計,最好的計劃。

  [18]長賓之:永遠排斥秦國。賓:同「擯」。

  [19]今為齊下:現在被齊國壓下。

  [20]苟得窮齊:如果是不滅齊不罷休。

  [21]尊之為之下者:尊奉他,作他的下屬。

  [22]接收燕、趙:把燕趙拉攏過來。

  [23]高陵君:名顯,亦是秦昭王之弟。

  [24]先於燕、趙:先到燕、趙去。

  [25]:同「屣」(xi)。

  [26]國伐:使國家受到攻伐。

  [27]若說:這番話。

  [28]厚交:很有利的外交。

  [29]正利:正當的利益。[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