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穰侯列傳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穰侯列傳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

原文

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5]:「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6]:『昔梁惠王伐趙[7],戰勝三梁[8],拔邯鄲[9];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10]。齊人攻衛,拔故國[11],殺子良;衛人不割,而故地復反。衛、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並於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12]。宋、中山數伐割地[13],而國隨以亡。臣以為衛、趙可法[14],而宋、中山可為戒也。秦,貪戾之國也,而毋親[15]。蠶食魏氏,又盡晉國[16],戰勝暴子[17],割八縣[18],地未畢入[19],兵復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20]! 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21]。王必勿聽也。今王背楚、趙而講秦[22],楚、趙怒而去王[23],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復攻梁,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願王之必無講也。王若欲講,少割而有質[24];不然,必見欺[25]。』此臣之所聞於魏也,願君(王)之以是慮事也[26]。《周書》曰[27]『惟命不於常[28]』,此言幸之不可數也[29]。夫戰勝暴子,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計之工也[30],天幸為多矣[31]。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32],智者不然[33]。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34],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梁七仞之城[35],臣以為湯、武復生[36],不易攻也。夫輕背楚[37]、趙之兵,陵七仞之城[38],戰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39],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於今,未嘗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40],陶邑必亡[41],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氏方疑[42],可以少割收也[43]。願君逮楚[44]、趙之兵未至於梁[45],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46]。楚、趙怒於魏之先己也[47],必爭事秦,從以此散[48],而君後擇焉[49]。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50]。又為陶開兩道[51],幾盡故宋[52],衛必效單父[53]。秦兵可全[54],而君制之[55],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56]!願君熟慮之而無行危[57]。」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段意

寫魏冉將兵攻魏,圍大梁,經魏大夫須賈勸 阻,乃罷梁圍。須賈說詞,有五層意思:一為以「聞於魏之事」(即效法衛、趙,而以宋、中山為戒,拒絕割地;即使講和也以少割而有質為前提)提供參考,意在少割收魏則可;二為引《周書》之言,說明天幸不可數也,僥倖之心不可存,意在適可而止;三為魏以全力守城,不易攻也,意在知己知彼;四為攻而不拔,退而失陶邑,前功盡棄,意在勸阻強攻;五為趁楚、趙援兵未至而少割收魏,從散約敗,各個擊破,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意在不用兵而達到目的。說得有理有據,魏冉稱善,乃罷梁圍。字數:1198《史記·穰侯列傳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原文、翻譯及鑑賞

注釋

  [1]昭王三十二年:下文言此年穰侯攻魏,走芒卯,按《白起列傳》此事在昭王三十四年。

  [2]走芒卯:趕跑了魏相芒卯。

  [3]北宅:邑名,即宅陽,在今河南滎陽西南。

  [4]大梁:魏都,在今河南開封西北。

  [5]梁:即魏。公元前361年,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故魏也稱梁。須賈:魏國的中大夫(掌議論之官)。說(shui):勸說。

  [6]長(zhang)吏:地位較高的官員。魏王:指魏安釐(xi)王,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 釐,通僖。

  [7]梁惠王:即魏惠王魏䓨,公元前369—前335年在位。

  [8]三梁:地名,即南梁,在今河南臨汝西。

  [9]邯鄲:趙都,在今河北邯鄲。

  [10]以上二句說,趙王寧投降不割地,邯鄲終於保全。下文言攻衛,大意相同。

  [11]故國:指衛國國都楚丘,在今山東曹縣東。下文「故地」同此。

  [12]重出地:以出地為重,意謂堅決不割地。

  [13]宋、中山:皆國名。數(shuo)伐割地:屢遭討伐而割地。

  [14]法:效法。

  [15]毋親:不可親近。

  [16]盡晉國:割盡魏地。晉國,此處指魏國。因韓、趙、魏三家分晉,晉亦可單指魏。

  [17]暴子:韓將暴鳶(yuan)。

  [18]割八縣:指韓國割八縣。

  [19]畢:全。

  [20]厭:通「饜」,飽;滿足。

  [21]以上二句說,這次秦的意思不是要占領魏都大梁,而是要脅迫你要求多割地。

  [22]背:背棄。講:議和。

  [23]去:背離。

  [24]少割而有質:要少割地,並要求秦國派遣人質。

  [25]見:被。

  [26]以是慮事:用這件事(臣之所聞於魏)來考慮今日秦圍大梁之事,即以此事作為參考。

  [27]《周書》:書名,即《逸書》。

  [28]惟命不於常: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

  [29]此句說,這是說幸運機遇是不可能多次遇到的。

  [30]計之工:謀略巧妙。

  [31]天幸為多:多半靠運氣好而已。

  [32]此句說,這是把運氣當做常數。

  [33]不然:不這樣想。

  [34]此句說,我聽說魏國調遣全國一百個縣的精兵來守衛大梁。

  [35]仞:周制,八尺為一仞。

  [36]湯:商湯王。他滅夏桀,建立商朝。武:周武王。他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二人代表賢明君主或本領高強的統帥。

  [37]輕背:輕易地背棄。

  [38]陵:登上。

  [39]舉:攻克。

  [40]罷:同「疲」。

  [41]陶邑必亡:魏冉封邑定陶,與趙之東境為鄰,秦軍攻魏若戰敗撤退,則陶邑必被魏伐而亡。

  [42]方疑:正處於猶豫之中。

  [43]此句說,可以用少割地的方式收服它。

  [44]逮:及;趁。

  [45] 亟:急。

  [46]此句說,那麼你的願望便達到了。

  [47]先己:先於自己(與秦講和)。

  [48]從(zong)以此散:合縱因此解散。從,同「縱」,合縱聯盟。

  [49]後擇:然後再選擇新的對策而滅之。

  [50]效:獻出。絳(jiang):魏邑,在今山西侯馬東北。安邑:魏故都,在今山西夏縣西北。以上三句,言秦兵不攻而可得晉、魏之地。

  [51]為陶開兩道:魏效絳與安邑,則兩道通於陶。故宋及單父是南道,絳與安邑為北道。一說指河西、河東兩道。

  [52]幾盡故宋:幾乎可以完全占有宋國舊地。

  [53]單父(shan fǔ):邑名,在今山東單縣東。

  [54]全:保持完整。

  [55]此句說,而您可以控制整個局勢。

  [56]以上二句說,還有什麼要求不能達到,有什麼行為不能成功呢。

  [57]無行危:言莫行圍梁之危事。[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