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田單列傳田單聞之》

《史記·田單列傳田單聞之》

目錄

原文

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5],宣言曰:「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6]。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7]。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8]。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9],即墨殘矣 。」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

樂毅因歸趙[10],燕人士卒忿。而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於庭,飛鳥悉翔舞城中下食[11]。燕人怪之[12]。田單因宣言曰:「神來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當有神人為我師。」有一卒曰:「臣可以為師乎?」因反走[13]。田單乃起,引還[14],東鄉坐[15],師事之。卒曰:「臣欺君,誠無能也。」田單曰:「子勿言也!」因師之。每出約束[16],必稱神師[17]。乃宣言曰:「吾唯懼燕軍之劓所得齊卒[18],置之前行[19],與我戰,即墨敗矣。」燕人聞之,如其言。城中人見齊諸降者盡劓,皆怒,堅守,唯恐見得[20]。單又縱反間曰:「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21],僇先人[22],可為寒心[23]。」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

田單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24],與士卒分功[25],妻妾編於行伍之間[26],盡散飲食饗士[27]。令甲卒皆伏[28],使老弱女子乘城[29],遣使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田單又收民金,得千溢[30],令即墨富豪遺燕將[31],曰:「即墨即降,願無虜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32]。」燕將大喜,許之。燕軍由此益懈。

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33],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34],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耀[35],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36],而城中鼓譟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37]。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38],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39],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40],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乃迎襄王於莒[41],入臨菑而聽政。

襄王封田單,號曰安平君。

段意

寫田單施展奇謀,大破燕軍於即墨,並乘勝恢復齊國的過程。具體寫出他的奇謀妙計:施反間計以去燕強將;遺食米,集飛鳥,拜神師以穩定軍心,迷惑敵人;誘敵劓齊戰俘,掘齊墳墓以激齊人奮戰;伏甲兵,露老弱,稱「即降」以懈敵鬥志;設計並使用火牛陣以襲擊敵人。

== 注釋

==

  [1]頃之:不久。

  [2]燕昭王:名平,公元前311—前279年。

  [3]惠王:昭王子,史失名,公元前278—前272年在位。

  [4]有隙:有矛盾。

  [5]縱:行。反間:指離間敵人,以挑起內訌,為己造成可乘之機。

  [6]二:指莒和即墨二城。

  [7]連兵:結合兵力。南面而王齊:在齊國自己獨立稱王。南面:古代天子、諸侯南面聽政,故以南面喻君王。

  [8]待其事:等待即墨人慢慢地歸附後再舉事。事:指正式反叛。

  [9]唯恐他將之來:只怕別的將官前來。

  [10]歸趙:樂毅被奪兵權,不敢歸燕,遂奔趙,因其本趙人,故云歸趙。

  [11]飛鳥句指:城中人每食必祭於庭,庭院中便有殘餘米粒,因而城外飛鳥都聚集於城上盤旋飛舞,伺機下地啄食。

  [12]怪之:以之(飛鳥翔集於城上)為怪。

  [13]因反走:說完轉身就走。因:即。

  [14]引還:拉(士卒)回來。

  [15]東鄉坐:請他坐東向的尊位。鄉(xiang):通「向」。古人以東向之位為尊。

  [16]約束:號令。

  [17]必稱神師:一定宣稱是神師的主意。

  [18]劓(yi):割鼻子。

  [19]行:讀為hang,置之前行:排在最前的行列中。

  [20]見得:被俘。

  [21]冢墓:隆起的墳墓。下文壟墓與冢墓義同。

  [22]僇(lu):辱。僇先人:即糟踏墳墓中的祖先。

  [23]寒心:提心弔膽。

  [24]版插:建築用具。築牆時,用版夾土,用鍤掘土。插:同「鍤」。

  [25]功:同「工」。分功:分擔勞作。

  [26]行伍:軍隊的編制。

  [27]饗(xiang):以酒食待人。

  [28]甲卒:披甲的戰士。

  [29]乘城:登上城頭守望。乘:登。

  [30]溢:通「鎰」,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說是二十四兩。

  [31]遺(wei):贈送。

  [32]安堵:安居。

  [33]絳繒:紅色的絲織品。繒:古絲織品的通稱。

  [34]灌脂束葦於尾:把灌着油脂的蘆葦縛在牛尾上。

  [35]炫耀:閃動的樣子。

  [36]枚:形狀略似筷子。銜枚:古代行軍欲避免被敵人發現便將枚橫銜在口中,兩端以繩子結在脖子後面,以防止喧譁。

  [37]夷殺:斬殺。夷:平,此也作殺。

  [38]追亡逐北:追趕敗逃的敵人。亡:逃跑。北:敗走。

  [39]畔:通「叛」。

  [40]河上:黃河邊上。當時齊的北界。

  [41]襄王:齊湣王之子,名法章,公元前283—前265年在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