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其弟立》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其弟立》

目錄

原文

其弟立,為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楚懷王怨前秦敗楚于丹陽而韓不救[2],乃以兵圍韓雍氏[3]。韓使公仲侈告急於秦。秦昭王新立[4],太后楚人[5],不肯救。公仲因甘茂[6],茂為韓言於秦昭王曰:「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扞楚也[7]。今雍氏圍,秦師不下殽[8],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楚、韓為一,魏氏不敢不聽,然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9]」秦王曰:「善。」乃下師於郩以救韓[10]。楚兵去。

秦使向壽平宜陽,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皮氏[11]。向壽者,宣太后外族也[12],而與昭王少相長[13],故任用。向壽如楚[14],楚聞秦之貴向壽[15],而厚事向壽。向壽為秦守宜陽,將以伐韓。韓公仲使蘇代謂向壽曰:「禽困覆車[16]。公破韓,辱公仲,公仲收國復事秦,自以為必可以封。今公與楚解口地[17],封小令尹以杜陽[18]。秦、楚合,復攻韓,韓必亡。韓亡,公仲且躬率其私徒以閼於秦[19]。願公孰慮之也[20]。」向壽曰:「吾合秦、楚非以當韓也,子為壽謁之公仲[21],曰秦、韓之交可合也。」蘇代對曰:「願有謁於公。人曰『貴其所以貴者貴』[22]。王之愛習公也[23],不如公孫奭;其智能公也[24],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親於秦事,而公獨與王主斷於國者何?彼有以失之也。公孫奭黨於韓[25],而甘茂黨於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爭強而公黨於楚,是與公孫奭、甘茂同道也,公何以異之?人皆言楚之善變也,而公必亡之,是自為責也。公不如與王謀其變也[26],善韓以備楚,如此則無患矣。韓氏必先以國從公孫奭而後委國於甘茂。韓,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韓以備楚,是外舉不僻仇也[27]。」向壽曰:「然,吾甚欲韓合[28]。」對曰:「甘茂許公仲以武遂[29],反宜陽之民,今公徒收之,甚難。」向壽曰:「然則奈何[30]?武遂終不可得也?」對曰:「公奚不以秦為韓求潁川於楚[31]?此韓之寄地也[32]。公求而得之,是令行於楚而以其地德韓也。公求而不得,是韓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33]。秦、楚爭強,而公徐過楚以收韓,此利於秦。」向壽曰:「奈何?」對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齊,公孫奭欲以韓取齊。今公取宜陽以為功,收楚、韓以安之,而誅齊、魏之罪,是以公孫奭、甘茂無事也。」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復歸之韓。向壽、公孫奭爭之,不能得。向壽、公孫奭由此怨,讒甘茂[34]。茂懼,輟伐魏蒲阪[35],亡去[36]。樗里子與魏講[37],罷兵。

段意

寫甘茂勸秦昭王救韓,向壽、公孫奭讒甘茂,甘茂懼怕,從秦遁逃。

注釋

  [1]竟:終於。

  [2]丹陽:地區名,約在今陝西、河南兩省間的丹江以北。

  [3]雍氏:地名,屬韓國,故城約在今洛陽東北。

  [4]新立:指剛即王位。

  [5]太后楚人:秦太后(指昭王的母親)是楚國人。

  [6]因:憑藉、依靠。

  [7]扞(han):抵禦。

  [8]下殽:意為出兵殽山。

  [9]不識:不知道。識,知道。

  [10]下師:猶言出兵。

  [11]皮氏:魏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

  [12]外族:外家之族。本句意為向壽是宣太后娘家的親戚。

  [13]少相長:意為從小在一起長大。

  [14]如楚:到楚國去。

  [15]貴:重視,尊貴。

  [16]禽困覆車:意為禽獸若被逼急了,猶能牴觸傾覆車輛。

  [17]解口:秦地名,接近韓國。一說解口猶開口得言。

  [18]封小令尹句:將杜陽封賞給楚國的小令尹。令尹,楚官職名。杜陽,秦地名。

  [19]閼(e):阻塞。

  [20]孰:通「熟」。

  [21]子為壽句:意為您替我去拜謁公仲。公仲,即魏大臣公仲侈。

  [22]貴其句:意為重視那些所應該尊貴的人才被人重視。

  [23]愛習:視為寵愛的親信。習,近習,君王的親信。

  [24]智能:智慧和才能。用作動詞。

  [25]黨:偏私,阿附。

  [26]謀其變:意為謀劃其變化後的對策。

  [27]外舉不避仇:舉薦人才對外不迴避仇人。

  [28]吾甚句:意為我十分想與韓國講和。合,通「和」。

  [29]武遂:韓城邑名,在今山西臨汾西南。

  [30]奈何:如何,怎麼辦。

  [31]奚:為什麼,為何。潁川:時為楚城邑名,在今河南禹縣。

  [32]寄地:暫時借給別國的土地。

  [33]交走秦:意為都來到秦國。交,都。

  [34]讒:說別人的壞話。

  [35]輟:中止,停止。蒲阪:魏城邑名,在今山西永濟西。

  [36]亡:逃亡。

  [37]與魏講:意為與魏媾和。講,通「媾」,和也。[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