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項籍既死》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項籍既死》

目錄

原文

從高帝攻反燕王臧荼[1],虜荼,定燕地[2]。楚王韓信反[3],噲從至陳,取信,定楚。更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4],世世勿絕,食舞陽,號為舞陽侯,除前所食。以將軍從高祖攻反韓王信於代[5]。自霍人以往至雲中[6],與絳侯等共定之[7],益食千五百戶。因擊陳豨與曼丘臣軍[8],戰襄國[9],破柏人[10],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縣[11],殘東垣[12],遷為左丞相。破得綦毋印、尹潘軍於無終、廣昌[13]。破豨別將胡人王黃軍於代南。因擊韓信軍於參合[14],軍所將卒斬韓信。破豨胡騎橫谷[15],斬將軍趙既,虜代丞相馮梁、守孫奮、大將王黃、將軍、太僕解福等十人[16]。與諸將共定代鄉邑七十三。其後燕王盧綰反[17],噲以相國擊盧綰[18],破其丞相,抵薊南[19],定燕地,凡縣十八,鄉邑五十一。益食邑千三百戶[20],定食舞陽五千四百戶。從[21],斬首百七十六級,虜二百八十八人。別[22],破軍七,下城五,定郡六,縣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段意

寫楚、漢相爭結束後,樊噲在平定造反的王、將中所取得的戰績。文章以時間為序,依次寫了他平定燕王臧荼、楚王韓信、將領陳豨、曼丘臣、韓王信、燕王盧綰及其軍隊所立下的戰功和他不斷升遷受賞的情況。最後對樊噲跟隨劉邦征戰的全部戰功作出概括。

注釋

  [1]臧荼(tu):原為燕王韓广部將,曾隨項羽救趙,又跟從入關,被封為燕王,後背楚歸漢,漢五年因反叛被俘。

  [2]燕地:這裡指臧荼所統轄地區,主要在河北北部。

  [3]韓信: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先從項羽,後投奔劉邦,滅齊後自立為齊王,劉邦徙封他為楚王,後又降為淮陰侯,高祖十一年因圖謀反被殺。

  [4]剖符:把表示憑證的符分為兩半,朝廷和被封的人各執一半,以示信用。

  [5]韓王信:戰國韓襄王后代,引兵跟隨劉邦,被封為韓王,高祖七年投降匈奴。代:代地,在今大同市以東,張家口市以西部分地區。

  [6]霍人:古邑名,在今山西繁峙縣北。雲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

  [7]絳侯:指周勃,劉邦的重要將領。

  [8]陳豨:劉邦將領,漢初曾任趙國的相國,統帥趙、代軍隊。高祖十年,勾結匈奴發動叛亂,後戰敗被殺。曼丘臣:韓王信將領,隨韓王信叛漢,戰敗投降匈奴。

  [9]襄國: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南。

  [10]柏人: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內丘縣東北。

  [11]清河: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南。常山:郡名,治所在今河北元氏縣西北。

  [12]東垣: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南。

  [13]無終: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薊縣。廣昌: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淶源縣北。

  [14]參合:古縣名,治所在今山西陽高縣東北。

  [15]橫谷: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蔚縣西北。

  [16]太僕:皇帝或諸侯王手下管車馬的官。

  [17]盧綰(wan):劉邦同鄉、好友。隨劉邦起義,被封為燕王,後投降匈奴,匈奴單于封他為東胡王,死於匈奴。

  [18]相國:漢初稱丞相為相國。

  [19]薊(ji):古縣名,金代改為大興縣,在今北京市西南。

  [20]益:增加。

  [21]從:跟從劉邦。

  [22]別:另外,此處指另率一支軍隊。[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